2023年2月12日星期日
同行vs同頻
「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一切一切也都是為我而做。為何這麼偉大,如此感覺不到⋯⋯」
「我都係為你好,你長大了就明白」——電影紀錄片的「被consent」風波,令人慨嘆,無分年代,大人永遠認為,他們比年輕人更了解年輕人喜歡/需要甚麼。
過去廿年的教育工作中,常聽到大人們吐苦水:「年輕人成日話要『同行』,我不一直也在同行?幹嗎還是溝通不來?」
大人對「同行」的理解是:1. Literally一齊行。跟出跟入,管接管送。2. 耳提面命,循循善誘,唯恐你行差踏錯。
對於1, 年輕人的反應往往是:駛唔駛呀?仲細咩。對2,就是更直接的:拜託,我唔細啦。
對於身心都開始獨立的中學生,甚至已成年的大學生,同行,更準確的說法,是「同頻」。以對等的高度、接近的步伐,感受情緒共振,正所謂——tune到佢個台。
年輕人不是不懂為自己作選擇,只是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並非來自「有個好叻嘅大人帶住我行」,而是,原來大人明白我害怕,不會迫我行,反而安靜地跟我一起待在恐懼裡,感受我的感受⋯⋯
想像如果台詞不是「為你好,你哽左佢」,而是「如果你想嘗試,無論發生甚麼事,其他人點講你,我都一定出來撐你、保護你」,結果會不一樣嗎?
無論如何抉擇,都會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納、被支持。這,就是安全感。當感覺安全,就沒啥好怕。咬咬牙,豁出去,真心願意面對自己,突破自己。這種願意,就是consent。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