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誰說通識沒標準?

同文區聞海醫生在8月24和25日撰文回應本欄拙文《睇報紙,幾多份先夠?》。

拙文提及,當我問學生:為什麼醫護人員壓力大?同學答:因為傳媒小題大做,唱衰佢地!口脗,實有鸚鵡學舌之嫌。

區醫生提出了兩點回應。一、壓力是主觀感覺,如果醫護人員切實感到傳媒施壓,這個解釋不無道理。二、通識無標準答案,若甲老師打零分,乙老師予以合格,怎辦?

當中尤以第二點,一直是坊間焦點,值得首先討論。

我一直相信,沒有標準答案,並不代表沒評分標準。

文學科的評賞訓練、歷史科論人物功過、甚至人人皆知的作文科,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我們都不曾質疑這些科目的評審準則。

平心而論,雖然作答的選材、角度多少有別,但學生的分析、組織和表達能力,無論如何都能透過字裡行間反映出來。

大部分老師,其實都可以輕易把學生分出高下,而且差距往往是極明顯的。

我常以辯論比賽比喻通識科。雖然正、反雙方都有機會勝出,規則卻是極清晰的,就是必須要有立場、有推論、有佐證、思考全面、並把對方的說法攻破。

這就牽涉到區醫生的第一點。我相信像他這樣作答,還是會合格的。因為他點出了壓力的本質乃主觀感覺,而且輔以有層次的解釋。

但若同學只有結論而沒有推論,就像計數只有答案而沒詳列算式,答案再好,也只有一分。

那為什麼區醫生的答案是合格而非滿分呢?

首先,傳媒唱衰並非壓力的唯一來源。工時、工種、制度、前景等等都應觸及。其次,答案並未照顧反方的立場(即傳媒沒有唱衰;或有唱衰但不構成壓力),並將之連根拔起。

學生常常問,怎麼明明寫了四頁紙,仍只有兩分?鄙人愚見,僅供參考。

3 則留言:

Frostig 說...

評得好!!!

問題是,友人當真正需要評卷得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由於評分標準沒辦法不‘拉curve’,可是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比較,無法訂出評分寬緊。

再以區醫生的回應為例,如果這答案已經是所有學生裏面最好的3%,雖程度為及格,也需要給與最高分的成績...... 於是乎,公開考試的評分標準就很難平衡。
或者換句話說,如果評卷員以自己學校的學生一般的水準來拉curve,就算評分以英文作文的 double impression 方式進行,結果也不能確保公平,或者首兩三年標準很難劃一,例如如果評卷員根據自身經驗,把考卷以所任職學校的程度來評分的話,來自成績較好學校的老師評分較低,來自成績較差學校的老師評分較高等。

我的小小愚見,希望帶來一點點討論。

匿名 說...

通識必然有標準, 但每個人的標準都略有不同, 或曰, 每個人對標準的理解和詮釋並不完全一致, 而這些不同或不一致, 在落實到具體情況時, 例如辯論或通識科考試, 大多沒有顯著差別, 但在少數的特別情況下, 不同裁判或老師給予的裁決或分數, 卻有天壤之別, 讓人不禁疑惑: (通識)究竟有沒有標準?

peter 說...

為什麼醫護人員壓力大?

what if answers look like Steven Levitt's "Freakonomics"? will they fail?

what if answers look like Mr. Sze Wing Ching? fail them?

the model/best answers in exam seem to be popular opinion in local news & media. i.e. "without brain" low quality model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