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專業,由尊重一個人開始

《明報周刊》呼籲眾人回顧年內讀過的好書,篇幅所限寫了幾句,意猶未盡,忍不住在這裡補一筆。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營役半生,見過許多人與事,某些叫你驚心動魄,有的令人久不釋懷。你總是想,有一天我要把這些故事說出來。

然後日子匆匆過,流水作業依舊,心事拋諸腦後。某日,情緒突然揪動,原來憋在心底的回憶,這麼多年來,不曾忘記。

《一人一故事》裡的141個記者,想必就是帶着這心情,寫下採訪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段。作為讀者,我最感動的,是作者們驀然回首,惦記着的,不是新聞故事,而是故事背後的「人」。

98年採訪長江洪水的廖忠平,為了爭取表現,誓要覓得最「催淚」的故事,最終找上了災場中一對佝僂雙胞小姊妹。故事引起了迴響,無數善心人欲提供協助。然而廖這才發現,自己連姊妹的聯絡方法都沒有留下!多年來,他一直為自己的偽善,耿耿於懷。

一個來自美國的捐贈包裹,觸發了一段長達半世紀卻素未謀面的異地友誼。周老太憑著遠方陌生人的鼓勵,渡過了走難歲月。李玉蓮寫過無數故事,銘記一生的,竟是這個載於《紅十字會通訊》、沒甚麼人看過、五十年後兩個家庭在殘破唐樓初會的一幕。

還有許多。而我的最大反思,是來自潘達培的一句:如何下一個無愧於心的決定?我會提醒自己,你所拍攝的個案是一個「人」。

新聞,是「人」的事業。但各行各業,誰不是?而又有多少次,我們把「人」當「個案」辦?婚宴的「飛碟」侍應、殯儀館的唸口簧堂官、醫院裡的扯火護士醫生、當學生是水魚的學店...

抑或,我們對每個獨一無二的故事,都去投入、去尊重、去珍惜?《一人一故事》讓我知道,專業,由尊重一個人開始。

2 則留言:

isle 說...

我覺得香港地真係越來越缺少尊重, 大家都聲大夾惡, 胡亂投訴, 輕視專業知識及人文價值, 真不知此歪風何是能停止。

Frostig 說...

Yes, the crazy environment has make people ignore the 'human beings' in front of them, but just 'cases', 'files', 'tas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