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居屋的界外效應

居屋,終於要復建了。

其實,我不關心單位數目、地區、價錢。一直想知的是,政府如何看待房屋的本質。

房屋,究竟是否必須品?抑或只是可有可無、可炒可賣的商品?搞不清這一點,再多的措施都只是此一時彼一時的曇花一現。

我完全同意特首說,年青人不一定買不起樓。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畢業當記者而已,幾年後已上了車。細問才知道,她自高中替人補習的收入一毫子都沒有花,工作後九成收入都儲起,戒掉任何消費活動。一個上車盤,掀開都是眼淚。

也有打政府工的朋友,捧着鐵飯碗公一份婆一份,三十歲前已置業。

買樓,未必是夢。分別是,以前房屋是穩定社會的元素,現在必先有極穩定的生活,才有可能擁有房屋。

前港督麥理浩說過,房屋政策,處理的不止房屋。穩定了樓房供應,不但解決「民生」,也穩住了「民心」。幾十年後的今天想來,此說依舊擲地有聲。

一年加一次租、兩年搬一次屋的人,過的生活不一定很壞,但肯定充滿變數。

反之,有樓的人,最有動力成家立室、生兒育女。要遷就阿仔阿女上學,搬屋的機會更少。子女動不了,父母的工作也盡量不轉,總不成天天由將軍澳去天水圍吧。

人有了牽絆,才最好管。房屋令人變得安定、變成順民、變成沈默大多數。

一個政府最怕面對的是甚麼?「nothing to lose」的百姓。無親故無兒女無物業無財產無穩定工作,遊行示威揭桿而起,同你死過,怕你甚麼?

這,不是新思維,中國人以儒家治國,強調家庭本位的重要性,為的,也是社會穩定。當人有家可歸,當子女懂得孝道,當社會認同論資排輩、長幼有序,造反的人就大大減少了。

政府千算萬算,有否算過無殼蝸牛對社會的界外影響?

4 則留言:

匿名 說...

現在香港的土地政策,根本是迫港人在房地產上投機,無論你是自住或投資。

土地是大限的資源,而資金會隨時間有增無減,香港是否應參考新加玻把leasehold land 在leasehold period完結後歸還政府?

匿名 說...

未來冇邊個特首咁沙膽, 改革現在地產市場狀況, 牽涉的利益集團實在太多, 地產商, 鄉紳, 小業主, 政府收入, 依附地產生存的行業......冇人有咁大政治能量揹得起

總之是拖, 有事責不在我, 唯一出路係等天收, 外圍環境劇變, 超級通脹或經濟大蕭條, 打破現有政經格局, 之後點 ? 冇人知 ! 大家坐穩o羅 !

匿名 說...

對.
我也是普通一位大學畢業生, 畢業後返工,再做埋part time. 一蚊一蚊的儲蓄, 我在29歲已擁有自己的一間物業.付5成首期!
得與否, 視乎有幾'捱得'...在別人跳舞喝酒唱K時, 我卻返兼職. 別人吃喝玩樂, 我就帶飯吃.

共勉之!

匿名 說...

好多香港人就是為了房子,放棄了太多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