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久違的邂逅

我有癖好。散文,隨翻隨看,懶理作者是誰,由文生愛就是。

近日的驚喜,是他。散文集出版於1992年,他,甚麼都寫。紅樓、水滸、寫作、閱讀、政治、小狗、朋友……甚至一張感謝卡、一句對不起,都有文章。生活偶拾,行文優雅,有感情有思考,教人看得很舒服。

猜猜看,他是誰?

梁.家.輝。對,就是你所認識的影帝梁家輝。書名叫《戲言札記》,好看卻在於,完全看不出作者是他。也即是說,筆下,是個更立體的他。

是少有的藝人作品吧。明星,多寫自傳,入行經過成名之路,細說從頭。要不,就是多相少字,拚湊成章。還有更多,是槍手代筆。

也有認真筆耕的。例如黎耀祥的《戲劇浮生》,暢談演戲經歷;金培達的《一刻》,解說配樂心得。然而,戲劇、音樂以外的他和他,是怎樣思想、生活、感受世界的呢?我真是很想很想知道。

我猜,不是他們不想寫,而是無人想看,不,應該說,太少人買。

閱讀,就像邂逅,不問年齡、職業、背景,往往更能感受最真實的他/她。然而,手一握,卡片一換,嘩嘩不得了,一段關係,就變了一個市場。感情交流,淪為資訊交換。

不光是藝人,今日的專家,都是這樣的:在職場發揮專業,在專欄寫專業,在電視電台講專業,連私人聚會裡,別人也唯恐蝕底向他請教專業意見。

「人盡其才」,甚麼都好,唯一缺點,是把有血肉的人,降格為單一功能資訊發放器。用完,即棄。

許是如此,這書也只能誕生於1992。當生活,比生存重要;當閱讀,像戀愛而非一夜情;當交流,是樂趣而非負擔;我們仍有二十年時間,走入一顆陌生的心,慢慢相知、漫漫相愛。

2 則留言:

匿名 說...

"市場把有血肉的人,降格為單一功能資訊發放器。用完,即棄。"

說得好!!

不禁要問:

"What are we ?"

Frostig 說...

同意上面匿名留言者的話!‘市場’只看‘價值’,人人都是貨物,用完當然可以‘即棄’。

‘多才’只會被認為是‘無才’,可是香港的社會又好像覺得‘十八般武藝’是‘基本’,可是沒有人真心地愛上這些‘武藝’,在你筆下的‘港孩’身上就把這種‘社會性格’表露無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