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我上月到東京去了...」
乙:「東京,不怕幅射麼?」
丙:「我也剛去了歐洲回來呢。」
丁:「你們就好啦,我還是忙得要死。」
戊:「我還不是!BB一整晚在哭,我也睡不好。」
己:「聽說阿乜水最近也生BB了,是仔還是女?」
IQ題:上術對話,其實想討論甚麼?
答案:根本沒有討論過甚麼。當然也無人介意,某甲最初說「我上月到東京去了」之後,其實要說甚麼?有沒有下文?下文又有多精彩?
曾經有個有趣的調查,統計全球跨國集團老闆的聆聽耐性,結果發現,平均每次是:三秒!
三秒,口齒伶俐者,可講兩句說話。兩句說話之內,如未能引起老闆興趣,他就不會再聽下去。
然而,專業說話的人除外,大部分人想表達的東西,其實都不會出現在首兩句的。
按這個標準,再比對一下香港的節奏,就會發現,香港地人人都是老闆!
香港人的交往模式,是平均一至兩句說話,就轉一個話題。我們很擅長「開話題」,卻甚少建立、推演話題。聊天的目的,是解決沈默,而不是分享交流。
有些話題,比較有持續性,通常是因為對方說的,你也剛好有用。例如某人去了東京,你也剛好要去,就會雞啄不斷。換言之,聆聽是為了「收料」;而非「代入」。
我們都習慣聽自己想聽的,而不是對方要說的。通識的學生問我,多角度思考,怎樣培養。這個,言人人殊。但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多角度的前設,是代入;代入的基礎,是高質素的聆聽;高質素聆聽的先決,是放下自我。
耳朵關不掉。透過聆聽去學通識,就像郭靖透過睡覺去訓練吐納功夫,慳水慳力,卻也事半功倍。
乙:「東京,不怕幅射麼?」
丙:「我也剛去了歐洲回來呢。」
丁:「你們就好啦,我還是忙得要死。」
戊:「我還不是!BB一整晚在哭,我也睡不好。」
己:「聽說阿乜水最近也生BB了,是仔還是女?」
IQ題:上術對話,其實想討論甚麼?
答案:根本沒有討論過甚麼。當然也無人介意,某甲最初說「我上月到東京去了」之後,其實要說甚麼?有沒有下文?下文又有多精彩?
曾經有個有趣的調查,統計全球跨國集團老闆的聆聽耐性,結果發現,平均每次是:三秒!
三秒,口齒伶俐者,可講兩句說話。兩句說話之內,如未能引起老闆興趣,他就不會再聽下去。
然而,專業說話的人除外,大部分人想表達的東西,其實都不會出現在首兩句的。
按這個標準,再比對一下香港的節奏,就會發現,香港地人人都是老闆!
香港人的交往模式,是平均一至兩句說話,就轉一個話題。我們很擅長「開話題」,卻甚少建立、推演話題。聊天的目的,是解決沈默,而不是分享交流。
有些話題,比較有持續性,通常是因為對方說的,你也剛好有用。例如某人去了東京,你也剛好要去,就會雞啄不斷。換言之,聆聽是為了「收料」;而非「代入」。
我們都習慣聽自己想聽的,而不是對方要說的。通識的學生問我,多角度思考,怎樣培養。這個,言人人殊。但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多角度的前設,是代入;代入的基礎,是高質素的聆聽;高質素聆聽的先決,是放下自我。
耳朵關不掉。透過聆聽去學通識,就像郭靖透過睡覺去訓練吐納功夫,慳水慳力,卻也事半功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