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結果


通識課上,我們討論很多「應不應」的題目。

應不應爭取普選、應不應拉布、應不應去投票……

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而學生,往往給我一個很另類的思考角度。

「普選,如果爭取得到就應該爭取,否則就不應該了。」

「拉布嘛,如果最後政府收回草案,就應該做,不然就是浪費時間了。」

「投票,看能不能影響結果啊。有影響就去,不然就不去了。」

很奇怪,同學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分析普選、拉布、投票的利弊,又或者背後的原則,而是:「Miss,爭取係咪就會有結果先?不然爭取幹嗎。」

同學信奉「結果論」。而我想不通的卻是,行動之前,試問誰又會知道結果呢?

對呀,所以要估計勝算呢,同學說。然後,我列出一堆議題,買大開細,他們統統評級為「徒勞無功,不如不幹」。

這套口脗,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也絕不陌生。打工仔不就常向老闆抱怨:「你又唔係升我,咁努力搏咩?」

包生仔,才會努力。但我們其實心知肚明,升職最快那位,都是在前景最黯淡之時,仍然不問付出去努力的。

猶幸,改變年輕人,比說服成年人容易。今年的燭光晚會上,最教人感動的,是當主持人在開始前問群眾,誰在八九後才出世?幾乎三份一的爉燭,堅定地高舉起來。

王丹說,堅持是有價值的,而且很大機會成功,歷史,是由我們來寫的。教我想起華叔所言:「成功不必在我,功成自然有我」。

我們改變年輕人,年輕人改寫歷史。堅持憑藉的,是信念,而不是寫包單的結果。時間在年輕的一邊,十八歲的燭光,點到八十歲,誰敢斷言沒有結果?

平反六四如是;政治參與如是;工作如是;做人,也如是。

1 則留言:

匿名 說...

Actions sometimes is much more powerful than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