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星期一

大銀幕上的孤星淚

一直覺得,《孤星淚》是眾多音樂劇裡最好的,而且是跑贏其他(包括《歌聲魅影》)幾條街那種。文本、曲、詞、唱、戲都融合得天衣無縫。於是,也更好奇,最好在前,電影如何變出更好。


有些東西,在舞台上,基於種種限制,只能想當然。例如,Fantine和Jean的關係。Jean因為連累Fantine被趕出工廠,所以答應照顧Cosette一生。這是往後故事裡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然而,在舞台上,I Dreamed A Dream唱罷,Jean就飛奔去找Cosette,轉接之突然,好像純粹為了推進故事,Jean也只得硬食接波。

但電影中,Fantine和Jean的一段,雖然很短,層次卻鮮明。Fantine的遭遇鋪排細緻,Jean的內疚就更入信。我尤其喜愛二人臨終前的對比。Fantine看到幻象裡的Cosette;Jean等待Fantine的接收。這裡講的,是悔疚、償還、贖罪與寬恕,也不其然令人想起神父包容Jean偷銀器的一幕。故事就是如此一幕扣一幕,情節呼應情節的,一氣呵成講到尾。

《孤星淚》比其他音樂劇更出色的,是每個角色都有發揮,就算是配角都有專屬他的歌。在電影中,每個角色,不只歌,還有明顯的戲份。譬如Cosette那貪婪的監護人,除了一曲Master of the House,觀眾還看到他們處處順手牽羊,發災難財連屍體都不放過,最後更大鬧婚宴,角色發展比音樂劇更完整。又譬如革命小孩Gavroche,看音樂劇你會惋惜他的犧牲,但電影裡你甚至會愛上他,因為,他的性格,實在描繪得又可敬又可愛。

舞台令觀眾有想像空間,大銀幕把幻想呈現成真實。奴隸拖船澗水絕望前行、百姓群起丟下家俬組成路障、Javert一躍而下被怒濤的大海吞噬……大場面,用於一個時代悲劇,不是賣弄,反而是對故事的忠誠。然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要一上畫就看,因為,落畫前,真有衝動再看一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