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我又不是專家



黃秋生在「星期六主場」說,香港人凡事不愛表態,「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是公民,無咩公民意識」,說得實在好。但之後的一番話,其實更值得研究。

主持人問,他在網上的言論,立場鮮明,但往往未必有深入討論。黃秋生如此答曰:「在Facebook如何深入討論?(我)又不是give lecture,又不是(在)大學,又不是寫論文,我只不過講出我的意見、我的見解,我又不是那方面的專家。大佬,討論下之麻,娛樂性豐富之嘛……

這講法,很熟悉,當然不只黃秋生講過。你你我我,茶餘飯後,聲討政府,說得興起,突然席間有個不通氣的傢伙,質疑某人的觀點,對方臉一黑,一定是這一句:「講下意見啫,我又不是專家……

更有趣的是,很多以專家自居的人,在大小傳媒狠批政府的作為,然而當記者進一步請教高見,得到的回應,仍然是:「我怎麼知道?你去問政府,我又不是專家!」

聊天吹水,人人有情緒,抒發下感受,乃人之常情。只是,單純表達感受,並不等於有公民意識。當一個公民,其實真的要像專家般去自我要求的。

公民是甚麼?公民是指我明明沒有孩子,仍然會鑽研國教之利弊。明明遷拆菜園村不影響我,我仍然努力了解當事人的理據。公民自願花時間兼顧與自己無關的事,因為在他們眼中,任何事都關自己事。而且在關注的過程中,公民熱衷求真,不介意推翻自己,在摸索中修正觀點,而不會動輒拿出擋箭牌:「我又不是專家。」

以為有意見就等同有公民意識,這個想法很危險。承黃秋生之貴言,但願我們不只凡事有想法,而且有公民意識。講開又講,其實臉書並無阻止任何人,深入討論一件事情的。

2 則留言:

Unknown 說...

黃小姐:

本人剛看完了你寫的,其中一篇覺得很有感受,很想和你分享一下。

本人剛剛三十歲,廿多歲時都是渾渾噩噩,普通大學生一名,沒有什麼目標或喜歡的事情。但是之後加入了教會,覺得神改變了我,幫助我找到喜歡的事情而且做到了。

1) 兩年前開始捉黑白棋,得到棋樂和自信心,認識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棋友,有一些更是世界冠軍,將來有機會參加國際比賽或分享黑白棋給小朋友。

2) 學懂捉國際象棋。
3) 學習對聯,藏頭詩,其中寫了一段給李詩韻 Selena Li。
萬綠叢中一點紅, 無字書裡一首詩。
律師, 醫師, 會計師, 入木三分;
演技, 琴技, 歌舞技, 流芳十載;
美麗如詩, 悠揚如韻。
城中花旦, 唯你至愛。

4) 深入研究了陰陽五行和四柱八字,對世界現象和人的先天特質有另一番的看法。

5) 剛剛完成了一本書,把自己的一些興趣和看法分享給其他人,包括有賽馬文化/四柱八字/黑白棋/國際象棋/圍棋/漫畫/有趣交流分享/信主經過和改變/夢想/和欣賞人物交流的書信/談社會/書本欣賞/電影欣賞。
我很同意你的說法,只要有心有熱情,永遠是好timing,雖然我開始踏入三十歲,但心境仍然年輕,做到以上的事也覺得人生不枉過。

Thanks very much. 祝生活愉快。
Peter Kong

匿名 說...

你說的我想大家應該深思。大家都是說了又忘,忘了再說。聽者就聽了又忘,忘了再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