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為何劃線(上)



有些東西,有好過無,例如錢。另有一些,無好過有,例如壞習慣或者病痛。但有一些,很弔詭。有,而且善用,好過無。有,但沒有進跟,寧願無。

例子之一,是學校的Banding。以前有Band1 Band5,分類是分類了,但是,對不起,其實由課堂到課外,由財政分配到人手支援,由教學方式到考核模式,每個Band都是一樣的。你把學生區分開來,卻沒有任何分門別類的跟進,那麼,Band5除了是一個標籤,還可以是甚麼?當中的學生,除了永遠是世人眼中的籮底橙,又可以是甚麼?

後來要打破標籤,就由五個Band合併成三個。沒有Banding,就沒有標籤,我明。仍然有三個Banding,就當是取消了標籤,很難明。算了,重點是,打散了學生,局方有沒有因應不同程度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學習衍生的差異,提供更多支援配套,真正做到融合的效果?沒有的話,這個政策除了催生更多為求自保而轉直資的學校,進一步強化教育階級化,還有甚麼意義?

貧窮線,也如是。量度貧窮人口的指標,是中性的。好與壞,在乎如何跟進。政府說,會研究發放津貼。津貼,是及時雨,但並沒有對症下藥去收窄貧富差距的問題。今個月拿了津貼,花了。下個月,我仍在貧窮線下,又再拿。納稅人不停找數,貧窮的人仍然充滿無力感,貧富差距依然大。

為甚麼貧窮線普遍定在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那是因為,在富裕的社會,如果有人活於這個水平之下,生活已經很艱難。有錢人把物價拉高、把樓炒貴,你連租個劏房都有問題。高處未算高,貧窮線要確保低者也不能太低。何謂高與低,要把所有政策通盤來看。咱們現正瞧着這個方向走嗎?續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