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為何劃線(下)


完全同意政府所言,如果定了貧窮線而沒有跟進,是自取其辱。但是,究竟何謂跟進,就值得想清楚。

香港的貧窮問題,其實不在於欠缺一條線。而是社會整體對於貧窮,有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繼而整合出有系統的回應。

例如,假設貧窮線是量度富裕社會下,基層賴以生存最起碼的收入水平,而綜援又是因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釐定,那麼,貧窮線和綜援之間,該存在着甚麼關係?

又例如,最低工資的原意,是讓窮一生賣力工作的人,有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那麼這個保障,應高於還是低於貧窮線?兩者之間又有何關係?

還有各式各樣的資助,教育、房屋、醫療、殘疾及長者優惠等等,在整體扶貧的政策當中,又扮演着甚麼位置?

以往政府對貧窮的態度,主要透過綜援的水平去反映。簡而言之,就是「唔死就算」。但貧窮線本質不一樣,它針對的,不是餓死與否,而是收窄貧富懸殊。任何人入息在中位數一半以下的,就是貧窮。如此想來,是一個很大的理念轉變。

純粹以事論事,要保障基層活於貧窮線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跟綜援掛鈎。而最低工資要比綜援高,不然就沒有人去工作。在此之上,生活仍有特殊需要,就有各種功能性的津貼補助。

但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如果貧窮線跟綜援掛鈎,納稅人一定反對。調高最低工資,僱主跟你死過。如果跟甚麼都沒有關係,只是酬情發放一些津貼,那麼政府早有很多增設及發放津貼的機制了,何必勞師動眾搞條線出來?

說到底,最值得討論的,是社會大眾對貧窮的態度。貧窮,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抑或富裕社會中公義的命題?沒有共識的話,管你巧立名目津貼再多,都只是換湯不換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