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

文字解釋文字



Jason(林澤銘)在<進擊!!5**作文!>裡面有篇文章,挺好看,題目叫作「仍是老地方」。猜猜看,關鍵字,是哪一個?

地方?老?我想,Jason會說,是「仍是」。因為,文章大概是這樣鋪排的:離開舊居多年,他獨個兒回去逛,卻發現老區變了,建築物翻新了,小食檔不見了,正慨嘆相逢應不識,被昔日茶餐廳的老闆娘叫住,只有她還在,給他奉上十年如一日的套餐,那味道讓他知道,老地方,面目全非,但「仍是」老地方。

文字敏感的人,跟其他人的最大分別,是會把看似無關痛養的字,例如「仍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以為回到老地方,原來已非老地方,再看真點,「仍是」老地方。「仍是」包含了層次,也帶動着筆者的主觀情感。

作文考試,其實就是「用幾百字去解讀幾個字」的遊戲。差一個字,意境可以差好遠。同樣講「我愛你」,三個字直通通、坦蕩蕩。如果換了是「其實,我愛你」,則可能是欲拒還迎或者欲語還休的苦戀了。

但這年代,我們又好像不大愛用文字解釋文字,反而習慣用一種語言解釋另一種語言。例如當你問蘋果是甚麼?學生條件反射說「apple」,反之亦然,而不是「水果的一種」。我們也喜歡用一個媒體去翻譯另一個媒體。你問朋友,家人還好嗎?他不答腔,起勢撥手機,然後喜滋滋把家人的近照塞給你看。

有時我想,我們對文字不再敏感,其實無關文字,而是我們早已不再欣賞,在單一媒體中愈鑽愈深的滿足與震撼。看文字像飲咖啡,第一啖是苦的。跨媒體的溝通卻像吃七彩軟糖,易入口、輕飄飄。但試過就知,吃了糖口腔會變酸,哪兒及得上,咖啡流入喉嚨那陣回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