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9日星期一

反對是最大的基數



讀者Warren

謝謝你的電郵。從字裡行間,不難感受你的肉緊情緒。最後一句,你說:「我知道你不會回應、不會在專欄再解釋。」為甚麼呢?其實我不但會回應,更打算在拙欄回應。因為,你認為佔中的投票結果沒有代表性,這意見本身,恐怕就頗有代表性。

你不同意佔中是「開放式」參與,因為參與者必須簽署意向書。謝謝你的補充。而你的觀點,正好教我思考一個問題。任何社會運動,要凝聚群眾,首先就要有個定位。然而,只要一劃下定位,定位以外的所有人都會走出來說,你不代表我。

有沒有哪個定位,既能有「排他性」去突出自己,又有「兼容性」去凝聚大眾的呢?真是邏輯兩難。除非,這個定位,叫「反對」。

回望香港的社運歷史,有一點,很悲哀。咱們每次成功,都是成功反對,而不是成功爭取。成功反對廿三條、成功反國教。但我們幾曾聽過,成功爭取退休保障、成功爭取同志平權等等?

要大眾支持甚麼很難,反對甚麼太易。因為,其實我們都不知自己要甚麼,只知自己不要甚麼。這當中,只有憤怒,才是共同情緒,才能一呼百應。

佔中令人亢奮,因為要群起反對小圈子方案。它最錯的,就是追求更高的理想,企圖創造方案。因為一有方案,就會被所有不支持方案的人反對。市民像反對政府一樣去反對它。

所以,任何比單純反對多走一步的社運,難免出師未捷身先死。每念及此,就教人很難過。社會上,熱心人不多。熱心批評的人,太多。如果咱們把批評的熱心,轉化為想辦法找出路的熱心,哪怕政改九死一生,恐怕還是有一線生機的。大是大非當前,槍口對外才是。你會來電郵發表意見,想必也是有心人。共勉之。

明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