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5日星期二

立場飄忽的媽媽




關於雨傘運動的種種,大半年來看過不少,但這天讀着趙潔儀編輯的《傘下細語》,竟找到了不一樣的思考點與感動。書中結集了廿多位女性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小玲的自白。

小玲出身警察家庭。丈夫、大哥和二姐夫都是警察。政府放催淚彈,她條件反射維護警方,跟在外留學的兒子在電話中爭論:「你在外地,不了解情況,不要輕率判斷。」兒子回了一句:「你在香港,為甚麼不到佔領區實地觀察?」小玲語塞。於是,去參加了一晚集會,感覺,竟然有點甚麼不一樣。

然後,輪到「暗角」事件。小玲的第一反應,也是同情警方。心想,都是社工挑釁令警察按不住怒火,萬一因此丟了工作和長俸,怎辦?這些示威者,真是打得少。兒子反撃:「阿媽,你立場飄忽,請你不出聲當幫忙。」

放下電話,小玲唯有把所有事情的始末,重新思考一次。這一次看見的,是一個沒有能力講道理的政府,如何把警察和示威者擺了上枱。

直到整個運動結束,猜猜小玲給兒子的結論是甚麼?不,不是轉軚支持示威者,而是「媽媽的立場仍會飄忽,這是因為我接收了不同資訊後,需要時間過濾。」

不知何故,小玲的轉變,比她兩位堅定的兒子,更教我感動。今時今日,要有立場不難,但擁有經歷過觀察、思考與辯證的立場,卻比甚麼都難。太多人,空有立場,漠視真相。

要了解真相,前設是,拋開既有假設和感情包袱,真心容許自己被改變。走過了這一段,再得出的結論,才是伴隨一生的價值。我們一直都說,運動結束後,要返回社區深耕細作,或許最終目標,就是要令每一個人,有更多飄忽的空間和勇氣,以及隨後更深思熟慮的結論。與同路人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