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

給孩子一個舞台



「我們擔心孩子會變得像倒模般和別人一模一樣,又擔心他會和別人太不一樣。」──陳栢霖老師在《期待無限的可能》一書中寫下這句,讓我細味良久。

小學教育,從老師的角度看,就是在每個小孩子身上,做一個為期六年的「大project」。有時,我們教很多技能,卻往往忘記,教孩子發現自己。

發現自己,好難。我們每天跟很多人對話,就是不會跟自己對話。自出娘胎,我們每分每秒都被社會教化,但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具備能力,在必要時回到原點自我檢視,自我肯定,再重新出發了嗎?自我了解,是安全感的來源,但如何讓稚子經歷這抽象的過程?

孩子說,功課很難,老師如何應對?陳老師沒有立即授予拆解題目的方法,反而拿出去年的功課,問孩子,這個,難嗎?你曾經覺得很難的。孩子忽然明白,原來,只要努力,時間會讓人突破自己。

每次默書過後,陳老師着孩子寫下預期的分數。原來,估計會一次比一次準確,孩子們也因此領悟耕耘與收穫的關係。

學校有度高高的攀石牆,牆上有個鐘,每人在畢業前,都要攀上去至少敲鐘一次。成功在嘗試的道理,在這個好好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入了腦。

校園電台,由孩子每朝輪流報天氣。責任重大,風吹雨打或食螺絲,也要硬著頭皮完成它。畢業前,孩子要花一年時間,分組實踐一個天馬行空的夢,駛盡混身解數完成它。畢業了,學校把當年開學首天給大家拍下的傻瓜樣子,讓孩子在離校前重看。啊──怎麼我已長得這麼高,走了這麼遠?

既不標其立異,也不倒模跟風,因為有自信。給孩子一個舞台,自有台上的無限可能。又屆開學,讀到此書,有很多微小感動。以人為本的教育,不過如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