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

如果有一個新的香港……



龍應台曾憶述當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的經驗。她說,政績,不一定是甚麼豐功偉業,能把已有的,分配得更好;把剩餘的,加以善用;已是功德無量。

走訪「惜食堂」時,想起的,正是這句話。每天六千份熱飯及食物包,來自四千公斤剩食。把垃圾變價值,或避免價值變垃圾,你我都想過。但會否身體力行,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好事,留給慈善機構做。大事,留給能幹的人做。於是,自己啥都不用做,就坐享了一個蜚聲國際的香港。

這幾年,香港病了。少少苦楚等於激勵,終於醒覺,等人打救,死得。貧富縣殊,不再是電視上何不食肉糜的故事,而是未試過都肯定見過的現實。

由去堆填區的剩食,變成送上門給長者和孩子的熱飯,過程中,領導者仍是有的。但主角,其實是過程中每一個付出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飯出飯、有車出車,一個都不能少。否則,巧婦難為無米炊。

慈善捐款當然可貴,但長遠來說,只有無數的個人奉獻,最可靠。平凡人不用為任何事情賣賬。前仆後繼,哪怕無以為繼。我們有市民捐款營運的傳媒,也有群策群力的「惜食堂」。

為何付出?最直接的原因,是享受當義工的快樂。想深一層,全城投入,一齊去「own」一件事,是一種公民的充權。公民跟一般居民的最大分別,是對我城有感受,由感受衍生見解,並把見解轉化成行動。自己城市,有本事自己去救,才是真正的自由。

前幾天去做講座,有大學生問,廿年前的香港,跟現在很不一樣。廿年後,我們又會有一個新的香港嗎?我想了好久。如果,將來有個新的香港,我希望,那是一個所有人一齊去own的香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