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星期日

被精靈捉



其實,我們不是在捉精靈,而是被精靈捉。

神出鬼沒,卻又無處不在。手機變羅更,長開GPS探下探下,行嚟行去行嚟行去行嚟行去,忽然一閃,精靈彈出,眼明手快,野生捕獲,得左。

精靈無限捉,友儕開心share。瞬聚集迫爆公,嚇走大媽,何需喊光復,一個遊戲就KO了社會衝突。

聞說,全城瘋狂全因兒時夢想,是精靈訓練師,儲齊精靈再去道場對戰。然而,想深一層,那夢想,其實是甚麼?

原來那夢想,不是捉精靈,而是,被精靈捉。精靈點你去東就去東,去西就去西。可愛的牠,仿彿在向你做鬼臉:「捉我丫,來捉我丫。」,

於是,駕車中、過馬路中、上班中,甚至如廁中,一天廿四小時,我們心甘情願,把自由意志拱手相讓給一個遊戲。

所有電子遊,都逃不出一個「追、捉、升呢」的格式。遊戲裡是一個「被programme的世界」。跟路線走,不斷過關,升呢,沒有盡頭,終點要追,追極未到。

真的好玩?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未「被programme」夠嗎?求學時代要不斷考試。小學、中學、DSE。畢業了要搵工、跑數、搏升職、再跑更多的數。

制度點你去東就去東,去西就去西。每過一關,總有甜頭。短暫的成功,令人沾沾自喜,然後繼續不要問只要信的賣命下去。打機,搏晒老命打爆機,然後呢?打下一個game

精靈遊戲的賣點,是那無敵實境地標功能。換言之玩者就是走遍全港也走不出「被programme」的五指山。而我們,都甘之如飴。

連日抨擊精靈遊戲的人,都說遊戲無聊、浪費時間。其實,我不同意。時間,本來就是用來花的。真正的當頭棒喝反而是,原來我們都享受被操控。關鍵是,操控者是高手還是低手。

2016年7月28日星期四

我們多幸福


帶學生探訪天台屋。我問孩子,為甚麼想來?

「想看看香港的貧窮狀況,知道自己要珍惜幸福。」坦白講,我很怕這些教科書答案。念口簧還好,只怕那的確是他們從小至大被灌輸並深深相信的價值。

大人常掛在口邊「你睇下人地幾慘,你地幾幸福」,骨子裡其實對貧窮揮之不去的標籤與判。帶着這個角度,不但不能共融反而令鴻溝更深。可以扭轉這種價值嗎?

一行七人來到成哥的天台屋。映入眼簾是整齊而有個性的蝸居。各式日用品拚湊出風格。光是燈,就有鑲在屋頂的三條蛇型光管、掛在橫桿上的幾盞舞台射燈和天花吊下的水晶燈按個掣就換上不同氣氛。

開放式半露天廚房中,廚具分佈既有空間感,也就手實用。拉條繩,鐵皮屋頂開出半個氣窗,煮就更通風。成哥養了一貓一狗,他把一個抽氣扇駁在舊收音機喇叭上,就發明出一個吸貓狗毛機!

原來成哥從前是做裝修的一度因工傷停工,人脈沒了壯年失業,十多年來拿綜援過活。家中各式物品都靠拾荒得來自行改動一下,就變出儼如藝術品的設計。

破紀的炎夏住天台活受罪為何不住劏房?單身綜援每月三千多元,交了劏房租已清袋。成哥也曾獲分配公屋,但位置在天水圍領展的領土,生活費比市中心還要高。成哥抱着狗狗告訴孩子:「知道嗎?法例規定,居住環境太小,不能養狗。卻從不規定劏房太細,不能住人!」


探訪那天,成哥的卡式機剛巧播着「別問我是誰」。他是誰究竟社上還有多少像他一樣有一技之長的無名氏,只因政策失衡,而苦無工作機會?社會因此浪費了多少人力資源當事人也被迫變成納稅人的負累?這個問題,或許比起「我們多幸福」,更值得思考。

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

回家



母校百周年音樂劇,落幕兩周了。創作團隊後努力了兩年,埋頭苦幹未停過,竟然今天有空,坐下吃頓齊人的飯,來張合照

畢業多年,久不久回母校。但要不是今次為音樂劇寫歌詞,也沒機把昔日的校園歲月好好回顧整理。一把年紀,忽然頓悟,母校給我最珍貴的,是甚麼。

人人都說,演出目不暇給,演、唱、奏體操、爵士舞甚至Rap歌,同學們周身刀張張利。但最令我感動的,反而是——態度!

百年歷史,壓縮一百分鐘演出中、小學加上校友,演員壓縮在一個舞台上。樂隊、演員、多媒體同步,只要一個人出錯,勢必全軍覆沒。我取笑導演,其實你的真正身份,是「人流管制員」和「交通督導員」!

導演功力深厚,仍需演員配合。一千人交替出場,筍口接合得天衣無縫。千鈞一髮,拍子一捉就中。群戲個個精神爽利有默契。萬花筒環節,每隊出場只有數十秒,行天橋,翻筯斗,換佈景,人人眼睛閃閃,緊跟調度。瀟、流麗,完美而精準。博覽館的大舞台上,無人提場食自己,一步不錯。我問導演,齊人的實地大綵排,做了多少次?答—一次

一次可以嗎可以。靠的是完美的紀律和專業的態度。而這,正正是母校在我們心裡埋下最珍貴的種子。

做人要對自己有要求。做一件事,終點不是做完,而是做好。崗位,無分大小,都不輕敵。事情,不論難易,都承擔到底。事事力求完美,勤兼且謙卑,是我校一百年來畢業生最大的共通點。

以前,我不明白,為何早期我校的畢業生,大都去當專業人士。刻下回想,嚴守紀律的「自要求控」,不正是專資格的最佳人選?人人都只看到我校學生亮麗的成績表,我最感恩的,其是成績背後伴隨一生的做人態度。

2016年7月22日星期五

還讀中文書嗎


近年,除了通識班,還加開了中文寫作班。

表面原因,是詢眾要求。「死亡之卷」,教人聞風喪膽。然而,真正原因,卻源自一個疑團——為甚麼新世代,都不再看中文書了?

真真真不懂。近年遇上很多孩子,中、英文程度之懸殊,教人吃驚。例如,英文流利得可以上台辯論,卻不能用中文寫一句完整句子。又例如,小一可以啃完字典般厚的英文小說,到高中也消化不了幾百字的中文文章。我用廣東話授課,同學用英文做筆記。介紹他們讀中文書,個個牙痛咁聲,發生咩事?!

上述情況,古而有之,只是--情況倒過來。我輩小時候,都討厭英文、害怕英文、嫌惡英文,當然更討厭讀英文書。事關,一句句子,至少四、五個生字,佢識我我唔識佢,認真無癮。反之,讀中文書,就算遇上生字,憑上文下理,多少猜到大概。

想不到,今時今日,孩子反過來告訴我:「英文書,好易睇架,估估下就明。」如何估?靠拼音。一個字,看不懂,嘗試拼音,讀出來,就懂了。因為,在英文的世界裡,唸出來的讀音,跟寫出來的串法,是一模一樣的。反之,中文,聽得懂,跟寫得出,是兩回事。

嗯,道理,我懂。但是,為甚麼我輩小時候,享受不了這個便利?這個嘛⋯⋯老老實實,憑拼音認出某個字,前設是,你得先聽過該字無數次。在那個沒有外傭姐姐,電視只看無綫,父母也負擔不起美語廸士尼影碟的年代,英語,不論聽還是看,都是外星文。


如今,孩子們自出娘胎,幾乎都是浸淫於英語的環境。常常看見父母用不純正的英語跟孩子溝通,反而未見過他們像昔日的長輩般,時時刻刻提醒孩子緊記部首筆順。其實,我很懷念小時候,被嫲嫲捉着小手,一撇一捺學寫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