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星期四

上帝的沈默



為了殉道,可以去得幾盡?

一個人最極致的付出,是自我犧牲。但對殉道者來說,死亡不可畏,反而求仁得仁。然而,假若決志殉道的是自己,最後犧牲的卻是別人,又如何?

馬田史高西斯磨劍二十八年,一套《沈默》表面上叩問的,是上帝眼見信徒被逼害,何以忍心一直沈默。但更值得思考的或許是,奉信仰之名的堅持,究竟真是上帝的旨意,抑或只是人類驕傲的自以為是?

17世紀的日本,封殺天主教,但不會把傳教士置諸死地,因為傳教士的死,往往凝聚更多信徒。他們要的,是傳教士公然叛教,傷盡信徒的心,教會不攻自破。若不就範,政府就把農民信眾搜刮出來,逐一用最殘酷的方法處決。

作為傳教士,妥協不?若不妥協,想保護的,是上帝的名,抑或自己的清譽?明明可以叫停殺戮,為甚麼不?他在筋疲力盡之際望向湖面,倒影出耶穌的臉。恩師罵他,你以耶穌自比,但外面那些呻吟掙扎的百姓,他們甚至沒有你那殉道者的光環,卻為了你白白犧牲。

傅教士不能接受,當年冒死到日本傳教的恩師公然叛教。他認為死者的血不能白流,所以要戰鬥到底。恩師卻說,我現在擁有的一切:名字、妻子、孩子,都繼承自被砍首的日本信徒!為了不再流血,更要妥協。傳教士罵日本政府逼害信徒,日本政府說,不,是你的堅持,逼死他們。

電影長達三小時的辯證過程,大大衝擊着教徒的信仰基礎。當世人批評猶達斯出賣耶穌,彼得後悔三次不認主,《沈默》卻仿彿在說,寧願信念不出櫃,也不要烈士的光環,更不要生靈塗炭。

難道沉默的終極答案,就是臨終時手心的蚊型十字架?抑或是傳教士身邊那個賴死不走的小人物,徒然在永恆的犯錯與告解當中,無限循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