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星期五

心流(上)


拜讀劉遠章及陶兆輝合著的《人生教練》,很喜歡「心流」這個概念。

問十個香港人,你最想做甚麽?十一個會答你:「我最想,唔駛做」。

然而研究顯示,大部分人最快樂的時刻,絕非啥都不用做的休息狀態,而是,找着心流的一刻。

心流,就是水到渠成的暢快感;是心、意、念同步的內在寧靜;是物我兩忘的專注。當一個人在心流的狀態下,就是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

運動員在衝線那刻的癲峰狀態。藝術家靈感如泉湧欲罷不能那刻。搞不好,考生在試場上,把多年來累積的消化的想講的,一次過傾瀉而出那嘔吐式的快感,也是心流。對,我知,這個例子有點變態。

喜歡考試不代表滿意成績。正如運動員的心流與輸贏無關。學生的心流也與名次無關。輸贏與名次是客觀比較,心流卻是主觀的心之經歷,哪怕掏空一切去成就自我。

人生只要感受過心流,就會上癮。然後總是不能自已要回到那個純粹而專注的狀態。你仍然需要休息,但不再渴望「唔駛做」。

當心流化作自己的「being」,就再不限於大挑戰。就是生活日常,掃地抹塵洗碗,身心都隨時待在這種圓滿豐足的狀態。

心流的概念,不是兩位作者發明的。有趣的是,他們如何把它應用於教練的層面上。他們說,教練的工作,就是幫助別人找心流。

尋找心流,要定目標,選方法,找回饋。這些,當事人都做得來。最難的,其實是第四項:把目標配對在跟能力吻合的挑戰上。

并底之蛙徒自大,爛船卻有三根釘。一個人,可以走多遠,主觀感受和客觀現實,總有差距。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練的工作,就是用經驗累積回來的第三隻眼,看見一個人連自己都看不見的潛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