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星期四

考小學爭崩頭之囚犯兩難


近日,所有家長朋友,話題獨沽一味:考小學。

小學,跟幼稚園,兩碼子事。哪怕是相信「快樂童年」的爸媽,都醒覺茲事體大,嚟真,馬虎不得。

壓力無限,心力有限。熱門選擇,拿起手十間八間,每間平均面試兩至三次,合共二三十次走唔甩,還要同期發生。舟居勞頓,密集操練,人都癲。

少報考一點可以嗎?但搶手貨坐底幾千人爭,要打定輸數。為了增加機會,唯有多報。然而當所有人都大包圍,人龍就愈長,競爭也愈大,取錄機會自然更低。惡性循環。

學校也不見得好過。 數千人報名,全校老師總動員,每人平均面見上百個考生,每個十分鐘,第一輪已花上三、四天。在繁重的教學和行政工作以外,年年咁玩法,命都短幾年。

家長們不諱言,報十間,是買保險,真正心儀的,一不離二。但有鳥在手,總好過搞珠大抽獎。意思是甚麼?即是花了這許多氣力,不為得到最好,只為逃避最差。這種不合比例的集體虛耗,每年一度,世世代代困擾天下父母心。

有無出路?即管……即管大膽假設,如果每位考生只報考三間小學,由十變三,全港報讀人次驟跌七成,又會是怎樣的光境?

家長奔波少了,孩子輕鬆了,競爭細了,入讀心儀學校的機會也高了。學校也有更大信心,報考者都是鎖定目標而非但求水泡,篩選也自不需要那麼緊張嚴謹。

問題是,如何建立這種集體信任,去達致「團體最佳選擇」,同時也是「個人最佳選擇」?典型的囚犯兩難(Prisoner’s dilemma),贏要一齊贏,輸必一齊輸。眼前死路一條,生路也只有一條。要逃出生天,唯有靠默契,但默契何來?

囚犯兩難,要在「欠缺溝通和不完整資訊」下,才有效果。如今,家們群體早有太多溝通,又有機會群起撥亂反正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