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運後三年多,看着陳耀成導演的紀錄片《撐傘》,重新思考一個問題:
一百萬人,有本事佔領一個城市79天,既沒損壞一扇櫥窗也沒毀掉一輛車,這些撐傘者,都是甚麼人?
說的不是熟口熟面的政治人物,而是撐起了一條夏愨村,卻寂寂無名的一群。印象最深的,是這個故事。
單親母子,因為照顧老人痴呆的祖父母,三代人在家中困獸鬥。老人家離世後,母子二人不勝壓力,皆得了情緒病。
病重,也貧困。以單親身份上公屋的她說:「難聽D講,呢間屋係我用段婚姻換返來既。」「在香港,你怎能期望一個正常人,憑着自己的努力可以有屋住?」
藍絲帶批評年輕人食飽無憂米,不少媒體也刻意放大學生領袖的中產背景。但若真的用放大鏡去審視每位撐傘者,不難發現,其實不少都是基層。
只有基層才最明白,當生活艱難到一個地步,再努力都是徒然。制度不變,甚麼都變不了。
故事裡的兒子,在雨傘運動發生時,情緒病雖未痊癒,但大致穩定,主動請纓到金鐘幫忙打點物資。沒想到,竟在過程中漸漸感受到更多正能量,慢慢療癒起來。
紀錄片內,不停重覆一個主題:「我們儘管看不見希望,至少我們不會孤單。」許多參與者都不諱言,傘運搞了這麼久,其實甚麼都爭取不到。或許,這句反覆出現的話,就是79天下來的最大成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