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相信世代論述,每個年代大概都有主導思想。
六十後的主旋律是「獅子山下精神」。命運在我手永不低頭,賺到個錢,改善生活向上流。
七十後由細聽到大的是,「唔讀書會做乞兒」。人生唯一目標是上大學,知識改變命運,光宗耀祖。
八十後的身份認同源自「香港是我家」。保衛皇后碼頭與菜園村,以苦行喚醒集體回憶。真心相信,身體力行。
九十後的共通語言,是「掙扎與迷惘」。大學畢業搵唔到食,就算搵到食也一世買不起樓。夢想很多,但諗下好了,回歸現實,過一日得一日。前途兩個字,好奢侈。
那麼,千禧後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同代人的公因數是——「空虛寂寞凍」。
朋友很多,交心的太少。娛樂很多,真正的喜悅太少。日程滿滿,只覺疲累不覺充實。
千禧後害怕對任何人打開自己。他們認定自己做甚麼都不夠快不夠好。無論得到多少的讚賞,仍然自覺失敗。他們抗拒獨自行動,但當有伴在旁又不想作太多溝通。
他們明明活於真實世界,但長期感受不到雙腳着地的真實感。這種缺乏聯繫感、毫無安全感,也沒有存在感的狀態,令他們變成一個個神不守舍、長期惶恐的人。行屍走肉活着,豈不「空虛寂寞凍」?
但是,為甚麼會變成這樣子?如果世代特徵都離不開大環境,近十年世界發生了甚麼事,催生了這樣的千禧世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