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

老師的真正壓力


世上有兩種壓力。第一種,是壓力。第二種,是壓力不被理解的第二重壓力。

前者,很多人都有。日理萬機的CEO、雄辯濤濤的律師、秒秒鐘幾億上落的銀行家、不停手密密睇街症的醫生......

老師當然也不例外。但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他們,習慣凡事低調,默默耕耘,從不期望居功甚麼,只願榮耀歸於孩子。壓力,怎會無?但捱得過,打不死,又是一條好漢。

鞠躬盡萃,死而後已,無人明白老師的辛酸。「做到死,都無人知」,於是就衍生了第二種壓力。

不論是出於酸葡萄抑或不理解,矮化別人的難處,可殺人於無形。如果你曾經教過書,一定聽過以下的說話:

出卷改薄而已,可以有多大壓力?每年重覆講一樣的東西而已,可以有多大壓力?帶幾個課外活動而已,可以有多大壓力?年年放幾個月暑假,可以有多大壓力?淨係對住細路,唔駛見客,可以有多大壓力?薪優長工鐵飯碗,可以有多大壓力?(我可以一直寫下去⋯⋯)

外人不懂,情有可原。但是校長身為老師的上司,不理解則於理不合。如果校長本身,正是老師壓力的來源,就更是難辭其咎。

老師自殺身亡,校長不回應、不處理、索性請病假避風頭,這是哪門子的領導風格?但想深一層,無嘢既,不就等於歷任特首往往在香港出事時,立即外訪外遊放大假,留下爛攤子給政務司司長去頂擋一樣囉。

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

讀報放題


三八婦女節,我帶着兩位婦女(老媽和老媽的老友)參觀新聞博物館。

婦女節本跟新聞業風馬牛不相及,然而當我們湊近全館最奪目的展品,鼻子貼着報紙仔細端詳,竟發現那個1:1復刻版的報紙檔裡,擺放着的正是50年前3月8日的各大報章!

1969年3月8日,我還未出世,媽媽很年輕。當年的她,若不讀報,就像今天的年輕人不玩手機,周身不聚財。對報章,飢渴至甚麼程度?老媽說,日讀十份,濕濕碎。我不信,哪有這麼誇張?

原來,老媽童年時,斗零一份報紙,但報攤大多通融,付了錢就是「all you can read」。看罷小心摺回原狀,可向報紙檔老闆交換另一份。老媽自小家貧,一家人享受「讀報放題」,已是最划算的娛樂。

報攤豈非蝕大本?我問。「你都傻既,想當年,斗零好多錢啦,賣報紙可以賣到幾疊樓揸手架。」老媽說。我在博物館內找到報紙與其他物價的對照表。一份報紙的價錢,一百年來都不過等於一個菠蘿包。所以當年報紙絕不貴,只是樓價平罷了。

讀報放題,其實很聰明。就像今天繳了Netflix月費無限任睇,加入健身中心無限任用。這斗零,誰會省?昔日香港報章的發行量,更一度高據亞洲第二。

然而今天,新聞已非普羅大眾眼中的必需品。新一代甚至覺得看新聞令人沮喪,事情太多也使人吃不消。

是以新聞業難捱,無關紙媒或網媒,而是,由老媽當年的資訊飢渴,過渡至今天新一代的資訊疲勞,媒體如何重新扭轉大眾的心態,才是最大的挑戰。

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學校是心靈的娘家


應屆中六畢業生趁last day在校門外拍照,遭老師報警驅趕,令人思考,究竟學校在學生的生命中,該扮演甚麼角色?

「學校是第二個家」,這話,很土,卻很真實。對學生來說,學校就像呵護你成長的原生家庭。對last day的畢業生來說,學校就是行張出嫁的女兒隨時可以回來的娘家。

人生難免有沮喪或無聊的時候。心血來潮,回校走一圈。守門口的保安叔叔叫你登記身分證,一把熟悉的聲音叫停他:「舊生來的,不用簽、不用簽。」

你放下筆,回過神來,樣貌神態十年如一日的老師,張開臂彎迎接你:「是你?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天南地北、東拉西扯,老師未必了解你的世界,無法給你甚麼實際提示,但哪怕只是一句模稜兩可的「follow your heart」、「你要相信自己」之類的說話,你已覺得無比窩心,從新得力再上路。

因為,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對話的內容,而是你知道,天大地大,總有個地方,大門永遠為你而開。天下間總有個人,心門永遠為你而開。每念及此,就有力量。

教育,是心靈的工程。落閘放狗,報警拉人,那不是教育,頂多是交易。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學生順利畢業,學校就已交了貨。貨銀兩訖大功告成,你還在我的鋪內拍照打卡渾吉?過主啦!

畢業生用「心碎」來形容被驅趕的感受。被逐出家門的孩子,將來還會回來嗎?報警的真正後果,是令孩子們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娘家。

2019年3月23日星期六

資訊「無」價


明報本月開始加價,總編輯同時建議所有專欄作者不要把文章刊登於其他平台。

收費報章難捱,收費電視也難捱,因為人人都上網。但是,收費網站,也不見得很易捱。是以,難捱,無關乎哪個平台,關乎收費不收費。

買衫買鞋買手機,很多人不惜一擲千金。但無人願意付費買資訊。因為,這年頭大家都迷信,資訊應該是免費的。不知還有多少人,相信高質素的資訊合該是收費的?

但是,我信。因為資訊再貴,貴不過我的光陰。一個Google search有過萬搜尋結果,光是過濾、篩選、整合的時間成本,足以做更多更重要的事。

高質素的東西(不光是資訊),值得付費。因為追求免費(free)其實無意思,我們真正想要的,是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

Freelancer行家(不論哪門專業)之間流行一句話:「如果有人因為你cheap才要你,他其實並不真的想要你。」

但大前提是,顧客有能力辨別質素之高低。雖知道群眾教育,比爭取普選難度更高。更大的前提是,上網一族學懂分辨質素後,會自動波改變吸收習慣,歸隊買實體報或訂閱電子報。

這是一場許勝不許敗的革命,抖膽挑戰主流:「為了優質資訊,你可以去到幾盡?」

明報的專欄作者,不光在此爬格子多年,不少更是讀明報長大的。我感恩從小受明報的浸淫,如果把文章留在小框裡,讓識貨的人花真金白銀來買,是一種榮辱與共,那就背水一戰吧。

這場仗,很難打。祝福明報。

(後記:專欄作者與明報進一步討論後,我們的文章會在見報後5天才在私人網誌上載。謝謝大家繼續支持《明報》和《光明女樂》網誌!)


2019年3月3日星期日

女人的女朋友


久不久就收到不同圈子轉發同一文章《女人的女朋友》。

孤獨有害。今天我們常說孤獨對健康的危害等同吸煙或癡肥。那活躍的社交即變相減肥?難怪女人都樂於社交,哈!

但社交,跟跳社交舞一樣,要講對手。女人擅長抒發感受,交流情感。文章裡引述學者說,高品質的「女朋友時間」有助抗抑鬱。至於跟男人分享感受嘛,這感覺,女人都懂,對牛彈琴是也。

學者又指出,對男人來說,抑鬱的解藥,是婚姻或家庭生活(即是不用熱烈溝通的安定生活)。但對女人來說,身心健康的關鍵,卻不是擁有一個老公(噢!),甚至不是小孩(想不到吧),而是——親密的女性朋友。

無巧不成話,近年小女子每度跟「女朋友們」聚會,不約而同有此話題:結婚否,好等閒。但終生伴侶,卻不可少。

這個伴侶,不一定要分享一張床,甚至不需同居,但一定要住得近,大概就是兩個地鐵站之間的距離。時常結伴飲茶、逛街、買餸、看戲,得閒無事見下面傾下心事,遇上大事兩脅插刀互相照應。

這個伴侶,講真,男女不拘。但是,會跟你一起做這些生活大小事的,環顧四周方圓百里九成九都是女人。於是你開始明白為何自古已有「姑婆屋」,卻無「寡佬村」,因為男人都是獨家村。

沒有性別歧視,辜且將之命名「老人村」。要實行,難不難?最難是,在香港,如此樓價如此市道,如何安排成村人一起做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