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說,沒想過。但「應機真的很危險」,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會怎麼看你」。
嗯。明白。怕被 judge,人人都會,尤其青春期的年輕人。那如果話題不關乎私隱,也不牽涉表態,純粹技術性溝通,無judgement可言,該可回應了吧?
孩子說,絕不。不是回應甚麼的問題,而是膽敢回應,已足夠令別人judge你。你憑甚麼去應?還要第一個應?你以為別人都該聽你的?你以為自己是誰?(內心「小劇場」下刪一萬字⋯⋯)
既然如此,幹嗎參與群體活動?獨家村不就好,人不judge我,我不judge人,多爽!我問。
老師你真不懂?獨家村無依無靠,危險。群體裡互相依靠,誰也不比誰突出,最安全。但若你第一個應機,伸個頭出來,自我突出,就最危險!
聽到這裡,懂了,應不應機,跟「如何合作做好group project」無關,而是跟「安全感」有關。
我也終於明白,怎麼近年的孩子總是處於一個「存在mode」,而非「參與mode」,因為隱身群體中,安全而快樂。一旦參與,就自暴其短,危險。
這也解釋了,幹嗎他們雖然抗拒被填鴨,卻又很享受老師出馬安排一切。「被分配」感覺良好,因為人人都一樣要聽命,誰都不比誰高或低,安全。
安全感跌至谷底,先別說做不好功課,連做人都有困難。究竟這些年來,咱們大人都幹了甚麼,令孩子們變成這樣子?趁世界停頓,是時候好好想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