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輔導抑或教練


自從當上人生教練(life coach),很多朋友好奇,究竟甚麼人,在哪些情況下,才要找教練呢?

舉例,如果我「有嘢唔開心」,「想搵個人傾下」,究竟應該見輔導員 (counsellor),抑或教練 (coach)?

問得好。事關作為當事人,就算想求助,卻未必知道該找誰。若花了時間金錢,但所托非人,咪好唔抵?

比較清晰的指標,是這個「有嘢唔開心」的人,有沒有臨床症狀(clinical symptoms)。

如果當事人有抑鬱、焦慮、長期失眠、強迫症、自殺傾向、成癮等症狀,又或遇上重大事故創傷極深,尚未走出陰霾,都應該找輔導員、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

反之,若無上述狀況,而是處於以下處境,就很適合找教練(coach):

1. 人生有些事情卡關了,如:事業瓶頸、婚姻或人際關係不順、渴求突破但無勇氣踏出 comfort zone、對前路感迷惘,缺乏目標⋯⋯

2. 正在經歷人生轉變,如:結婚生子、轉工、移民、創業、退休、中年危機⋯⋯

3. 曾歷創傷但已重新上路,如:癌症康復者、已走出童年陰影的成年人、離婚後開展新生活的人士⋯⋯

4. 希望修練個人素仰及提升自我潛能,如:建立自信、重整人生目標、實踐夢想、提升領導才能、促進身心靈健康⋯⋯

很多城市人雖然沒有臨床症狀,卻不乏人生困擾。若及早透過教練過程(coaching process)為卡關糾結之處拆牆鬆綁,或許最終就不會鬱出病來。

教練就是一面鏡,令當事人有系統地「看出」自己的「盲」點,不再轉牛角尖。「Get stuck」而渴求「mental clarity」的人,最適合找教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