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要,呂大樂的《尷尬——香港社會還未進入一國兩制的議題》,提到香港人在回歸後,抱着「冷藏香港」的思維,沒有隨着形勢發展,思考如何有機地求存。
然而,香港人素來靈活善變,何以在這重大歷史關口,坐失先機?細讀下去,答案竟然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五十年不變,關鍵在於香港繼續發揚資本主義制度和精神。當中隱含的想法,不光是繼續賺錢,更希望資本家擔起執政的角色,掌舵香港的方向,既可維持繁榮穩定,也符合內地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
然而,當年城中的大資本家,雖關注自己的營商利益,卻無甚興趣上台操盤。管治嘛,留給別人去做好了。
中產呢?很多已發展城市都有一班活躍的中產階級。但當時香港的中產,積極部署移民,隨時走人。
政黨呢?由於無法執政,所以不論建制或反對派,都未有積極思考香港該如何發展,反正食老本也能維持叮噹馬頭的實力。
即係點?即是上上下下都無人「視香港社會為大家的生命共同體」,也無人認真想過,一旦外圍環境轉變,如何應變。
「不變」,既是政策,也是一廂情願。後來變成大國崛起、北水南流、中港融合,有危也有機,本可塑造新的平衡點,無奈無人願意挑起擔子去斡旋和創造,最終變成仇恨與對立的爛攤子。
今天,覆水難收。因循與惰性帶我們走到了這關口,香港人如你我,如何重組「生命共同體」,走出進退失據的尷尬困局?遲咗諗,好過唔諗。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