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星期六

Barbie之穿鑿附會



看電影《Barbie》,想起一件往事。

Barbie浪潮湧進香港時,我還是個小女孩。同學們人手一個,我問爸爸:「我也可以有一個嗎?」

一向「凡事有得傾」的爸爸,竟嶄釘截鐵說:「不可以。」

爸爸說,做女仔,切忌貪慕虛榮,妄想釣金龜(Ken)嫁入豪門就成世唔駛憂。若一個女生的價值,就是「扮靚靚再把自己賣出去」,這觀念,要不得。

這翻話,好重,此後幾十年主導着我的人生觀。是以今天看着電影,腦海千百個問號:故事裡Barbie的設定,怎麼不但不是「等男人來打救」的女生,反而Ken沒有了Barbie不行?

Barbie是各行各業的翹楚,是總統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反而Ken被矮化成傻仔一名,依附Barbie存在。

尾段Ken一句「It's Barbie and Ken。I am here because of you. Without you,who am I?」,聽得人心有戚戚然。加上那件寫着「 I am Kenough」(Ken= enough)的T恤,情何以堪。

意識形態落差之大,教我忍不住翻查Barbie歷史。創辦人Ruth最初因為女兒愛替紙娃娃換造型,就想到研發一個膠娃娃,慢慢發展出不同角色,實乃典型推陳出新的行銷策略。

但是,市場會自行賦予故事,不同文化穿鑿附會,在60年代的美國演變成平權議題; 來到亞洲就變了釣金龜的神話。

你是甚麼人就有怎樣的故事。而Barbie說到底只是一個時裝很耀眼的娃娃。代表哪種價值,任君演繹。

只記得我就此被爸爸「洗了腦」,後來意外得到一個Barbie,卻已沒有了擁有的慾望,順手趁某次玩具捐贈,轉送了出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