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星期二

以誰的大局為重?(下)

大難當前的一個決定,往往是政府管治理念的最佳反映。

四川地震,早有先兆。倘若政府及早發布消息,最壞的結果不過是虛驚一場,惹來國際間話柄。但避過一劫,幾萬條人命便不用白白犧牲。然而,在「影響國際形象」與生靈塗炭之間,領導者選擇了以人民的性命去作賭注。重大決定當前,國家寧願讓政治榮辱凌駕於人民死活之上。

為免影響籌備奧運,政府封鎖了地震將至的消息。諷刺的是,無論我們如何在奧運前夕吹噓國家的建設已達國際質素、環境大幅改善,一場浩劫顯示了社會多少基本問題沒解決。

災難過後萬劫待復,日後如何重建家園、彌補心靈創傷、重整城市系統、避免傳染病蔓延...凡此種種將於奧運進行期間赤裸暴露於國際社會注視下。如何確保過程中不會再出現官商勾結、資源錯配的局面,才是真正的挑戰。

諾貝爾得主Amartya Sen曾說過,「民主國家不會有大飢荒」,因為資訊流通可以避免資源配置失衡。

或者,真正的原因是,民主精神不單在於開放資訊,互相監察,以及利益制衡,而在於對人文價值以及每個獨立個體的重視。民主信念,沒咱們想像中複雜。反之,如果人民的安危根本不是處理危機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這個國家又有多文明,有多值得我們去愛?

民主,足以令執政者在做每個決定前,把衡量價值的準繩放回人民之上。而只有得到人民的授權,當權者才有極大的政治勇氣當機立斷。災難乃天意,如何防避和減輕傷亡,領導者卻責無旁貸。治國,由重視每一條生命開始,一個都不能少。

1 則留言:

匿名 說...

今天香港年輕一群, 民主意識已大幅倒退.
他們會把對中國政權的批判視為不愛國, 對一黨的不認同視為搞分裂; 他們討厭這樣的言論, 討厭對"國家"的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