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出席由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主辦的「電影工作坊」,幾位搞獨立電影出身,刻下在荷李活已是炙手可熱的導演、編劇和監製,現身說法如何邁出第一步,眼界大開。
沒有觀眾,作品再好都沒用。今日的電影發燒友,驟眼看像比前幸運,至少可透過互聯網發表。然而,平台愈方便,競爭也愈大。茫茫資訊海,要令觀眾有耐性看罷作品已很難,更何況要製造廣傳的衝動?
話說某新導演嘔心瀝血拍了一齣懸疑片,正愁着如何找觀眾。光把精華片段上網,賣點其低。最後決定,先製作一個與電影橋段相似的電腦遊戲。
網友只要輸入手提電話作登記,便可免費任玩。參加者好比戲中主角,需要過五關斬六將與惡魔搏鬥。部分人玩至半途退出,不以為意。豈料電腦一關,手機便響起,傳來惡魔的怪聲﹕「Why~have~you~quit?! The—game—has—not—ended—yet──!」聞者全身打顫,一時還以為仍然置身遊戲內。
結果,這條半驚嚇半鬼馬的橋段,引來網友廣泛討論。起初,受眾為遊戲而來,後來卻是為了聽那離奇電話而參加。
整個設計的聰明之處,在於一:把作品內容與受眾經歷掛鈎,有助製造回響。二:半路退出遊戲者,欲知後事如何,便非得捧場訂購影碟不可,第一批觀眾由此而生。三:透過遊戲,輕易搜集了成千上萬的手電號碼,建立了第一個「客戶聯絡系統」,方便日後推廣。四:最重要的當然是,這麼一搞,導演和作品都在觀眾心內留下了印象。
獨立電影人,能一炮而紅登上荷里活大銀幕的,寥寥可數。誰不是鑿石頭般捱出來?無人無物但有一腔熱誠,財力既不能匹敵,就只可智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