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刀仔鋸大樹

前幾天談及在美國電影協會的工作坊上,業內人士分享了打響名堂、建立觀眾群的經過。但印象最深的,卻是他們如何以有限資源去爭取無限迴響。

例如不少新晉導演都想改篇自己心儀的故事,當中不少是名人鉅著,賣身打一世工都付不起版權費,怎辦?而且經典故事乃票房保証,六大電影公司早就爭個頭崩額裂,怎輪到自己?

硬踫不行,就要在行規的空隙中鑽。根據美國的制度,投資者若有意改篇一部著作,就得先付作者一筆「借用費」(option money)。在一段日子內(如兩年),電影公司有權把故事發展成劇本。成事的話,公司另付鉅款買斷版權。情況,就像咱們買東西「落訂」。

不過,荷里活篩選劇本極為嚴格,平均每二百個故事只有一個最終登上大銀幕。於是,許多作者可能屢次被問津,最終都無緣讓作品變成電影。心焦起來,反正收飽了好幾筆「借用費」,也就不再計較價錢。獨立導演,正好乘機「執死雞」!

又例如許多小本經營的電影人,基於租金考慮,索性放棄在劇院上映,賣影碟算數。這個做法,愚蠢之至。皆因New York Times定期就所有上映電影寫評論,寂寂無名的電影人,往往因而一舉成名。不上映,捐失的不光是票房,還有被肯定的機會。

所以資金再緊絀,都得想辦法變通。某公司就曾安排旗下電影,輪流在每月一號於各省市挑一間影院上演一場,指明只招待有品味的小眾。如是者,引來不少觀眾爭相好奇一看,從此座無虛席。捱過了一段漫長歲月,漸漸嬴得穩定的好評。

刀仔鋸大樹,不獨需要無限創意;真正決定勝負的,是背後那經人的耐力和決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