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怎樣看「80後」,很值得研究。
批判之一:同一代人,不是倒模出來的。激進憤青,憑什麼代表所有「80後」?
對對對,天曉得圍立法會的是「80後」,代表政府接信的AO仔也可能是「80後」;清場的警察說不定又是「80後」;路過買小食的,也分分鐘是「80後」。
然而,有例外就代表議題不成立?如果任何世代論述,都不容許例外,那大部分事情,其實己沒有討論餘地,因為要麼有例外,要麼百分百的事實已在眼前。
不以「80後」之名,單以個人名義去論政,又行麼?我存疑。
社會步伐快得驚人,眾聲喧嘩中表態,兩難永遠是:無名氏的零星意見,誰在乎;但一旦出師有名,別人一搬出「例外論」,連訴求內容都不用看,已可將之全盤推翻。
批判之二:「80後」激情有餘,思考不足。
連日的電台phone-in,「80前」的聽眾幾乎一面倒如是說。諷刺的是,來電的「80後」,往往把議題分析得比所有說此話的「80前」清楚多。未了解「80後」的想法就批評他們盲目,是不是也同樣盲目?
批判之三:激進就是不對,不可講道理麼?
這裡的前設是,對手願意跟你講道理。如果多次要求對話,對方也充耳不聞,那聲大一點,也是人之常情吧。大聲,不代表我沒禮貌。然則激進手段,會否只為爭取心平氣和的討論?把鏡頭前的激情,等同立論的不理性,是極之懶惰的做法。
每一代的聲音,都需要社會去聆聽。年輕人只懂上網打機,我們批評其不問世事;今日參與社會了,又罵他們「搞搞震無幫襯」;社會究竟要他們怎樣了?
「80後」的言行,不一定對,但至少值得探討。一個字頭的誕生,再次突顯了香港是個多麼草率而欠耐性的社會。
5 則留言:
很贊同你所說的。
現在的香港人,在上者根本不了解世界大勢,技能,以至分析問題的能力其實也不甚了了,卻又經常自命導師地板起面孔說些荒謬的話,叫人怎耐。
百分百同意
每一代都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也可粗略的歸納出一種共通的性格。當然,每人都是獨立個體,總有所差異。
版主所不無道理,但「80後」,始終是一類名,不同意這些奮進青年的同輩,就算能體諒個人聲音沒人聽的困境,大概心中也不是味兒吧
另外我同意激進源於溫和方法無效,但不停使用象徵性暴力(如衝擊中聯辦)以攻擊權力關係核心的策略,相信對其他社會上的不滿分子會有示範作用,從而讓激進派繼續擴大,繼而香港政府便會面對兩個選擇:改革或壓制;政府會怎樣選?大概會是後者吧;壓制的手段必然是侵害自由,在沒勝算的情況下,激進活動雖然(如版主所言)有理,但卻令人憂心
Re:匿名 (2010年1月14日下午11:40)
不一定。你要知道「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抵抗」。採用壓制的手段,只會有更大的抵抗。最終是一個惡性循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