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採訪功課

朋友間當議員或任職志願團體者眾,經常研究:「若有學生要求採訪,接?不接?」

近年,「忽然採訪」的風氣波及各行各業,幾已到應接不暇的地步。

新高中通識科要求做個人專題研習,大部分同學都選擇做採訪。假設全港400間中學,每年180人升中四,每人一次,合共也逾7萬次!

議員、團體,每日接獲十個八個邀請,顧此失彼固然不好,一視同仁麼?恐怕連份內事也不用做了。

小女子的信箱,不及他們踴躍,倒也平均三天兩頭來一個。自己也是教書的,不想輕易推卻,但訪問過程「九唔搭八」的程度,又的確磨人。

友人教曰﹕「先要求訪問題目吧,至少篩走一半。」果然,逾半沒了影,但剩下的,仍教人啼笑皆非。

例如不止一次,同學問﹕可否簡介一下自己?噢,你連我是誰也不知道,訪問我幹嗎?

又例如,同學要求就「港孩」做專題,我向他要題目,回覆曰﹕「我的題目,就是『港孩』!」

議員朋友收過無數類似問題﹕香港空氣質素很差,你同意嗎?香港垃圾問題嚴重,你同意嗎?政府關注環保力度不足,你同意嗎?某次,友人按捺不住,覆了四個大字﹕一律同意!

當然,也聽說過同學因為準備不足而被當場打發掉的故事,又或獲贈一句:你所要的,X年X月X日的立法會文件已有詳盡記錄,不勞你跑一趟了。

是老掉牙的道理吧。「外展」學習,不單為了訓練膽識,還有自學動力。

我不明白的卻是,採訪難約,被訪者可憐,同學一樣可憐。何苦爭崩頭守候無甚新意的人選?尋常百姓小故事,一樣動人。又或者,以凡人的訪問配以團體、議員的資料作補充,不也豐富可讀?或許,創意學習,不僅關乎內容,也包括完成作業的變通方法。

3 則留言:

dankei 說...

學習從來也應該包括起碼兩部份 — 吸取知識與學習怎去學習!

Frostig 說...

Well......

If they are clever enough to work on som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like interviews, it is already very good...... Students tend to think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surveys) and try to implement them for their LS projects, haha.


Please refer to http://hk3teacher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685810 to see how terrifying the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out there!!! :-P

匿名 說...

您好! 我地係大專院校既學生,我地做緊一個有關"港孩"既專題報,希望閣下能抽少許時間回答有關問題。

1) 中國與外國的教育方式不同,是否因為這樣"港孩"於中國出現而非外國呢?
2)你認為怎樣能處理"港孩"這問題呢?(例如個人、家庭、社會方面)

十分感謝您的抽空參與!!


中文小組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