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得愛不釋手的一部書,是Adele Faber和Elaine Mazlish合著的《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非常有趣的真人真事,家長學教仔,我學教學生。
因為教孩子而吵得面紅耳赤、青筋暴現、睡不安吃不好情緒崩潰,時有聞之。此書給我的最大啟發,是原來最佳教學方法,是「慳啲」。省掉氣力,反而事半功倍 。
「媽,我的鉛筆被偷了!」「甚麼?你肯定不是丟掉了?會不會在抽屜?廁所?操場?」
「不,它明明在桌上,我走開了回來就不見了。」「那就是你咎由自取了。看!你不是第一次丟掉東西了。我告訴你多少次了?自己財物要自己管好。你有哪一次記住?你說,你說……」
「媽……夠了。」「我.未.講.完!」
一件失物,引發一場暴風雨,年年月月天天如是,值不值得?
換個方法又如何?
「媽,我的鉛筆被偷了!」「嗯?」
「它明明在桌上,我走開了回來就不見了。」「是嗎?」
「好慘啊,這已是第三支失掉的鉛筆了。」「是啊。」
「看來下次我要把它收好才走開。」「呀,這方法不錯。」
旁觀,原來比肉緊回應,更有效果。相較下刪一萬字的訓勉,往往是沒做甚麼的後者,更能令孩子不再丟掉東西。
想起某次,學生家長問我:「我個仔從不看報紙,但來上課後就看了。你究竟用了甚麼方法?」
方法?我想來想去,終於想起,我習慣在課堂開始前,隨手把當天的報紙丟在課室最當眼處。
早到的學生,擔天望地玩手指,某次,突然問:「老師,可以看你的報紙嗎?」然後,埋頭找喜歡的故事。陸續到達的,幾個小頭堆在一塊看。
「上課啦!」時間到了,我催促着。「不不不,老師,你先看這個,多搞笑……」
同學,原來是如此習慣讀報起來。我沒做甚麼,按兵不動,Less is More。
6 則留言:
早到的學生,擔天望地玩手指,某次,突然問:「老師,可以看你的報紙嗎?」然後,埋頭找喜歡的故事。陸續到達的,幾個小頭堆在一塊看。
中學生就不會了...常見是"被逼"訂了的中英報紙一大堆都沒人拿。到要做報評才來搶。
眼見時下父母每天費煞思量為子女打點一切, 為子女頻撲, 心想做父母的緊張, 做子女的辛苦, 我自己還是個中學生, 父母內心世界怎樣我不清楚, 但自己則對香港這個社會很畏惧, 皆因職場汰弱留強, 父母知道現實殘酷, 才把最好的給子女, 成為其貼身保鑣, 我會體諒他們的苦心。
Posted by Jackson Tsang
黃明樂小姐,您好。
本人是福建中學中五級的學生。現正進行有關港孩的通識科專題研習,題目是"過份照顧導致「港孩」缺乏獨立能力?",目的是探討家庭教養模式與個人成長的關係。您曾在港孩一書中提及港孩缺乏獨立能力的現象,故希望能和您作簡單的網上專訪,了解有關港孩缺乏獨立能力的成因。
本人的聯絡電郵是:nghoiying1994@gmail.com
我也非常喜歡這本書, 應用在我2歲多的女兒身上很有效, 反而我常要提醒丈夫: 廢話勿多說!
我是一名中六生,學校位置較近港鐵站,不少同學每天也會把免費報紙帶回課室供大家傳閱。這個氣氛,我覺得是不錯的。另外,在學校半強迫下,班上大多的同學也有訂中英報紙。中文報紙,大多同學也會願意翻開一看,當然有些同學只是看大標題,看照片,看C版體育版而已。至於英文報紙,卻不會主動閱讀,甚至堆積於課室某外角,沒有一絲行動翻開一看。可幸的是,班上同學也會閱讀中文報紙。
黃小姐,您好,
早前看過你的著作「港孩」,給我很大的警醒,然後開始看你的網誌,實在很喜歡你的文章。
我在金融機構從事新人培訓,很多機會接觸現今80後,港孩一書正好解釋了他們的心態與令人費解的行為,看完你的書增添我對他們的理解,教育或教導從來不易,而教育的過程同時教導了兩代人。
另一方面,我作為五歲女兒的母親,十分同意你書中提到homeschooling或許就是教育下一代的出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