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星期二

慳啲父母(中)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一書分享的心得當中,我最愛的,是「跟孩子一起發夢」。

父母總是習慣,處理或回應孩子的要求。然而衝突,往往也由此起。

「媽,我要吃薯片。」「家裡沒有。」

「我要吃!我要吃!」「我說了,沒有。」

「哇~~」孩子大哭起來。「吃餅乾,好不好?」

「哇~~」「你別這麼不講理好不好?!」

而其實,孩子要的,不過是父母分享他們的慾望。

「媽,我要吃薯片。」「對呀,家裡有薯片就好了。」

「我要吃!我要吃!」「我也很想吃呢。」

「哇~~」「你說,如果我懂魔法,給你變出一包薯片,多好!」擁着兒子比劃着。

「媽媽,究竟魔法是如何來的?」孩子收乾了眼淚。「嗯,你說呢?」「媽媽,不如我們吃餅乾吧。」

孩子要買望遠鏡,爸爸答曰:「你有的不已很好?是是是,那是小童版,也就是最適合你的年紀,長大了,再買新的也不遲。」

這個答案,很真實。跟以下的一個,又如何比?

「爸爸,我想要200度的望遠鏡。」「你想認識更多生物?」

「是啊。」「你猜爸爸想甚麼?爸爸希望有錢的話,給你買個400度的!」

「600度!」「800度!」「1000度!」「……」

兩父子愈說愈興奮,突然孩子說:「爸爸,我知道假若你有錢,會給我買一個天文台專用的!」爸爸一呆,父子對望,笑作一團。

邊讀邊想起的,是電影《Life is Beautiful》裡,爸爸竟能令孩子相信,集中營也是個樂園的故事。

問題,不一定要有答案。要求,不一定可滿足。用童心去看世界,跟孩子一起發夢,比費力去解釋,效果更叫人意想不到。

解釋賦予孩子智慧,家長,高高在上。夢想賦予孩子正能量,家長,是跟孩子一起尋夢的成長伴侶。

3 則留言:

匿名 說...

長大, 讓人忘卻兒時回憶, 成熟, 讓人失去昔日的童真, 父母很多時缺乏同理心, 經常把理想中的孩子形象强行加諸於他身上, 自己很有時會與正就讀幼稚園的表弟妹相處, 不其然迷上他們那份童真, 和小朋友相處其實很容易, 嘗試一起尋回往時的天真, 也許就如明樂所想的, 更有效了解小孩子。
Posted by Jackson Tsang

爸爸人 說...

胃食妹妹出野未呀, 快三日啦,,, 那後天再上黎坐過 (^_^)

匿名 說...

少少更正:"廢力" -> "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