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反國教之成功,全賴一群無私的學子和家長走出來,發揮帶頭作用,感動了香港人。
「你試下由政黨發起丫嗱,有無咁多人響應?」──是大部分人的論調。繼而推論,「佔領中環」若要成功,也必須有「無私」的帶頭者。
坦白說,我不認同這個想法,卻又不得不同意,這是一個現實。
如果某些行業,注定被標籤,政治這一行,必然是重災區。
某人對醫理有興趣,他學醫、行醫,賺取可觀收入,別人通常誇獎他一表人才。
但是,喜歡政治的人出來從政,抱負未必有人欣賞,卻往往惹來「利用民意上位」、「政客個個有私心」等指控。
究竟甚麼叫私心?如果是指利益回報,試問哪個行業是完全不求回報的呢?
而回報,又該如何介定呢?嚴格來說,推翻國教,免受洗腦,都是「回報」。去到極端,我們一樣可以說,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才走出來,也是「自私」,而非無私。
當然,我不認為反國教的參與者自私,因為猜忖任何人自私與否,於群眾運動來說,根本沒有意義。
有人行醫,為了利益。有人行醫,為了懸壺濟世。重要的,不是背後的動機。而是,他能不能把人醫好。
有人從政,為自己。有人從政,為社會。重點是,他爭取的,是不是你認同的制度,例如普選。
老老實實,對公共事務有興趣的人,已經不多。不問情由把這些人抹黑,對推動社會改變,有幫助嗎?
香港人常常強調對事不對人,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對人不對事的。只要是政治人物提議的,一律覺得居心叵測。然而,無私與否,重要嗎?
行動,比動機重要。何必揣測背後的「為什麼」,反正咱們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答案。(佔領中環.三)
1 則留言:
爲什麽有些人覺得無私與否重要?是因爲他們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立場。 於是,他們就採取了一種零和的思維:要是提出這立場的人有私心、或者這主張對提出的人有利的話,那一定是於我有損的了。
既然他們一開始就是從功利、而且是零和的角度衡量事情,要説服他們轉以大是大非的角度重新考慮,實在吃力不討好。 不如乾脆功利一點,以越多人參與,成功的機會越高、成果也越大作爲説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