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生在「星期六主場」說,香港人凡事不愛表態,「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是公民,無咩公民意識」,說得實在好。但之後的一番話,其實更值得研究。
主持人問,他在網上的言論,立場鮮明,但往往未必有深入討論。黃秋生如此答曰:「在Facebook如何深入討論?(我)又不是give
lecture,又不是(在)大學,又不是寫論文,我只不過講出我的意見、我的見解,我又不是那方面的專家。大佬,討論下之麻,娛樂性豐富之嘛……」
這講法,很熟悉,當然不只黃秋生講過。你你我我,茶餘飯後,聲討政府,說得興起,突然席間有個不通氣的傢伙,質疑某人的觀點,對方臉一黑,一定是這一句:「講下意見啫,我又不是專家……」
更有趣的是,很多以專家自居的人,在大小傳媒狠批政府的作為,然而當記者進一步請教高見,得到的回應,仍然是:「我怎麼知道?你去問政府,我又不是專家!」
聊天吹水,人人有情緒,抒發下感受,乃人之常情。只是,單純表達感受,並不等於有公民意識。當一個公民,其實真的要像專家般去自我要求的。
公民是甚麼?公民是指我明明沒有孩子,仍然會鑽研國教之利弊。明明遷拆菜園村不影響我,我仍然努力了解當事人的理據。公民自願花時間兼顧與自己無關的事,因為在他們眼中,任何事都關自己事。而且在關注的過程中,公民熱衷求真,不介意推翻自己,在摸索中修正觀點,而不會動輒拿出擋箭牌:「我又不是專家。」
以為有意見就等同有公民意識,這個想法很危險。承黃秋生之貴言,但願我們不只凡事有想法,而且有公民意識。講開又講,其實臉書並無阻止任何人,深入討論一件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