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9日星期日

承受力與潛力


政府說,每年幾千萬自由行來港,香港的旅遊業,仍有承受力。

承受這字,用得好,夠負面,頗有逆來順受之感。事實上近年關於自由行的觀察,最有趣的也是這一點。人很現實,生意無人嫌多,錢無人嫌腥。當有人帶着大把錢來,而你竟然寧願他過主,發生咩事?

因為,我們一直談的,是承受力,而非潛力。默默承受,是守。開發潛力,是攻。

開放自由行,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從沒想過,大水喉來了,要射向哪裡。自由市場會自然運作的,早期。但當金飾、奶粉、護膚品都買過了,自由行還懂得買甚麼?金飾、奶粉、護膚品。當銅鑼灣和廣東道都迫爆了,自由行還懂得去哪裡?銅鑼灣和廣東道。

正常生意人,都不是這種思維的。你賣餅,吃香的售罄了,但仍有客,怎麼辦?打開雪櫃,那些不發市的,別執輸,落些嘴頭:私人醒你,其實呢件,才是極品。下刪一萬字,豬仔都被氹上樹,從此多條財路。

不夠餅賣,是承受力不足。很多餅等着推,即潛力無限。需求,要被塑造。同一件工藝品,為甚麼在中國山區賣三蚊,在海外賣30蚊美金?不外符包裝和買家。

買家,我們有了。包裝呢?政府從沒想過,擔當慾望塑造者。把未發市的包裝成極品,唔買就笨。例如,政府口口聲聲說推動文化工業,有否想過,幾千萬自由行,只要一成肯入劇場,是多大的一個「新興市場」?

成功的生意人,不會只靠一種貨品食餬。周身刀,張張利,才能賺到盡。把錢分流,繼而把人分流,再多自由行,我們都「承受」得起。前提是,必須長遠而有策略地經營,而非不負責任地把門打開就算。可憐咱們一直自誇,香港最耍家就是做推廣。很諷刺,不是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