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星期二

點解要有競爭力



微電影「香港將於33年後毀滅」中,最可堪玩味的,其實不是那些近乎時光倒流的八十年代集體回憶,而是那個結局。

香港受小行星威脅,許多人走了。願意留下的少數,努力對抗厄運,十年後發明了高能量炮,一日一撃,終於把小行星粉碎。然後,重點來了──政府決定,禁止公布危機解除的訊息

想了很久,這個刻意設計的結局,想講甚麼。如果有幸重生,咱們寧願在寧靜的空間裡,過着簡單平靜的生活,此後自給自足,不問世事。不要再讓外人來,非誠勿擾。

用常理去想,畫地為牢,但求耳根清靜,不是任何國際城市會選擇的路。但故事裡的香港人,心底仿彿有個大疑問,為甚麼要做國際城市?不做不行嗎?

這個問題,很警世。或許正是香港目前所有問題的根源。幾十年前的香港,是沒有多元價值這回事的。三歲到八十歲,不分背景性格,都想盡快向上爬。目標一致好辦事,齊齊提升競爭力,說白了,即是賺更多錢。城市沒有價值觀的差異,頂多有做事方式的分歧。

但社會走到今天,多元價值切切實實存在。任何發展飽和的地方,都逃不過這命運。有人要錢,有人要作息平衡,有人要保育環境,有人要優質教育。政府彈着競爭力的老調,市民反問,點解要有競爭力?就像孩子會問怪獸家長,點解人人都要考第一,哪誰來考第二?就算考第一不是問題,為甚麼量度第一只有一把尺?而那把尺,說穿了就是少數玩贏遊戲的人,迫你用他的方式去玩,公平嗎?

然後呢?導演說,大不了,最多唔玩,關上門斷六親。其實,我更希望見到一個結局,香港人同心合力站起來,建立新秩序──一套容讓多元價值互相輝映的新秩序,或許這才是2047後香港的真正出路。

2 則留言:

匿名 說...

在競爭力這一點, 恐怕大家都是被全球化逼的, 況且香港整體是在這個全球競爭環境的佔上風者

cm 說...

"Nostalgia is denial - denial of the painful 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