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東京小屋》裡,最教人心有戚戚然的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兒子,在垂暮之年的感觸:「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在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有一些,是被迫的。另有一些,是自願的。」
「自願地」去做一些「違背意願」的事,聽上來,就很彆扭。但在大日本主義的洗腦下,戰爭的年代,卻變得那麼理所當然。
日本化了的西洋童話小屋,講品味,講設計,還有漂亮的紅色瓦頂。一家三口在東京過着小資產階級的生活,興趣是聽古典音樂。自我感覺極度良好的日本人,對戰爭充滿期待。戰爭必勝,日本萬歲。得悉南京大屠殺開始了,百貨公司爭相減價,國民瘋狂購物慶祝。人人都相信,日本打遍天下無敵手。
然而年復一年,生活愈來愈差,糧水、物資要配給,金屬都不能做玩具,只能做軍備。人們愈來愈不能跟隨自己的意願過活,卻仍然強迫自己自願地相信戰爭。老頭去相親,因為要生小孩,幫國家打杖!女主角有婚外情,千夫所指:「現在是甚麼時候了?還在偷情?」罪不在偷情。而是「這個時候」。人人一廂情願地相信,國家要打杖,我們就只能懷抱國家,不可以有自己。
國仇家恨,淹沒了兒女私情。煙火浩瀚,平凡人需要的,卻只是一所安穩小屋、一斷蕩氣迴腸的感情。太太在小屋中被炸死了,至死不知情同姊妹的傭人,沒有把她的信交到情人手上。傭人的決定,是自願還是違背意願?是選擇還是被迫?誰都不敢說。只知在那動蕩的時代,每個人都因着國家的貪婪,多少背負着罪孽,要用畢生的內疚來贖罪。但最該贖罪的,說穿了,還是戰爭的始作俑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