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通識學生努力籌備舞台演出,主題是:「公民和社會的關係。」
我的學生,早已慣了,談甚麼題目,先不要有立場,也不急於找對錯。而是,回歸基本步,由零開始去了解。所以,先不談公民,談人。因為,公民,說穿了,就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孩子們的第一個練習,就是收集口述歷史。隨便找個成年人,訪問他們最深刻的人生經歷,另加數條必答題:這一生,你最渴望得到甚麼?為甚麼?得到了嗎?最大的恐懼,又是甚麼?
這個過程,很有趣。孩子們可還是第一次用這個角度去跟人聊天。某人甚至發現,自己的爺爺年輕時跟首富一起穿過膠花!我們聽得傻了耳,直問,為甚麼你的爺爺,沒當上富豪?
人不可能脫離自己的經歷,經歷塑造價值觀,價值觀影響我們對社會的看法。社會上所有爭議,公民之間的角力,都是由價值觀的踫撞而來的。
匯報的形式,不是寫訪問稿,而是把被訪者扮演出來,跟足對方的情緒、語氣、動作。能代入,才能呈現。然後,孩子們努力思考經歷與價值觀之間的關係。
例如有人當年游水來香港,一生顛沛流離,最大渴望是有瓦遮頭,不用餓死。又有人大學畢業那年遇上六四,認定公義是要爭取的。
然而那邊廂,同樣游水下來的,幾十歲人無甚牽掛,隨時預備跟你死過。又或是一樣見過六四的,從此相信明哲保身,搵食至上。經歷一樣,價值觀卻迴異,又該如何理解?
我一直是這樣相信的,問問題,很快就想到答案,那個通常不是答案。想不到答案,卻衍生了更多問題,探索方向,反而就找對了。
刻下,看着學生在一大堆「人物X經歷X價值觀」的組合中打轉,抓破頭去理出脈絡,我忍不住繞手奸笑,哈,走着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