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孩子們的第一次(二)



上回提要,跟孩子們籌備通識戲劇演出,主題是:「公民與社會的關係」。

公民的部分,用口述歷史去處理。那麼,社會的部分,怎麼辦?「社會」兩個字,太闊,陳李張黃何都有不同演繹,不同側重點。所以,殺手鐧又來了──「由零開始」去摸索吧。

回顧歷史,香港社會最大的轉捩點,肯定是九七回歸。於是,孩子又開展另一輪訪問工作:探討回歸前後,香港人的心態。

這次,由家人開始。「阿爸,九七那年,你為甚麼不移民?」阿爸們的條件反射,眾口一詞:「移了民就識唔到你阿媽,就沒有你啦!」

但再認真問下去,掀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心結:太空人、二等公民是移民的故事;香港是我家,衰極有個譜,是留下來的人的打賭。今天,去的,留的,又嚐過多少心願?剩下幾多無奈?

感性的故事,不能缺少理性的認知去支持。九七年,孩子們還未出世,唯有努力翻文本,細讀<聯合聲明>、<基本法>以至所有關於香港前途談判的紀錄。

八十年代到今天,香港的社會制度是走得快還是慢?高度自治的目標,到達了還是倒退了?而這些制度的演變,跟柴米油鹽的民生,又有甚麼關係?平日憑直覺去評論,可以講得很大聲。但有根有據拿着文件來分析、比較和歸納,卻是少有的艱鉅工程。

書讀熟了,還要來一次辯論比賽。再邀請在不同階段也參與過社運的嘉賓來交流、分享經驗,才算是完成了戲劇製作前期的研究工作。籌備半年,首四個月都是花在「打底」的功夫上。那些乾澀艱深的題目,平日孩子連踫都不想踫,但為了演出,大家埋頭埋腦逐字逐句鑽研。原來,凡事有個目標,真的很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