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時,十二年,光影留情,歲月無聲,只剩下淡淡然的青澀與哀愁,淡淡然的留白。因為它所講的,都是生命裡的「in-betweens」。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充滿大事。《Boyhood》(《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裡男孩Mason經歷父母的離異、再婚、再離婚、三度結婚、三度離婚,而他就在不停的搬家,轉校裡過着日子,同時也經歷着成長的迷惘。
但是,鏡頭下我們看不見這些大事,例如婚禮或者簽紙離婚,當然也沒有典型的荷里活式起承轉合。我們只是平靜而真實地感受男孩如何在變化與變化之間的「in-betweens」中生活。
波瀾起伏的歲月,隱伏於日常中。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被這些很落地的「in-betweens」去界定。男孩明明是自己生命裡的主角,卻同時也像自己生命的旁觀者。不斷適應,不斷觀察,不斷理解──何謂成長與人生。
小孩子就是,別人隨口說的,你總是太認真,因此以為爸爸會把私家車留給將來十六歲的自己。青春就是,別人都要你認真,你卻仍想「take it easy」多一會,教授問你要甚麼,你語塞,因為你還在摸索。成年就是,你終於發現,那些你以為很棒的成年人,一樣理不出生命的方向,就像那個看着自己離家,哭崩了的媽媽。爸爸說,人生,就像披頭四各自代表的四種態度,單獨不成章,融在一起,就平衡了。但是,比例如何拿捏,誰來教我?
「我們總是說,捉緊當下。其實,是當下捉緊了我們。」而當下,永恆在變。人生就是,被每個不由自主的當下抓住。成長就是,學習把那個客觀的當下,融入內心主觀的當下。內在與外在的對話,投入與抽離的徘徊,慒懂與懂得的交纏,就是成長的印記。男孩問,這一切,都是為了甚麼?爸爸說,至少,你感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