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星期四

六四這個品牌



見報這天,又屆六四。

今屆,是26年來學聯首次不參與晚會。本土派也說,六四是內地的事,不關香港事。民調顯示,今年七成人不參加或未決定是否參加,當中三成半人認為晚會過於形式化。

親者痛,仇者快,對吧?六四,走到這田地,團結難,分裂易。回想去年,對比尤其強烈。大小傳媒都在做廿五周年特輯;各界回顧屠城經過;六四紀念館沸沸揚揚的開幕,過度期在深水埗短暫落腳的日子,參觀者滴着汗在烈日下打蛇餅……

來到這天,廿六年了,究竟我們該用甚麼心態,去看待六四?討論愈複雜,事件就愈失焦。然而,回歸基本步,出席與否,參加與否,決定,其實很簡單。

試想像,至親去世了。年年月月,他都不曾離開你的心裡。一年一度,你去拜祭他,風雨不改,為了甚麼?為了悼念的形式?為了誰誰誰也一起來?為了墳場或墓地的管理風格?不會吧。

你在乎的、介懷的,說到底,都不是這些。而是,悼念本身。我在乎,我記得,我懷念。來了,就好。其餘的,我不一定喜歡、同意,卻也無關宏旨。

常常聽人說,香港要把六四晚會,當品牌來搞。講真,這個講法,好刺耳。不是所有東西,都要當作商品去包裝的。也不是所有東西,都要用市場的角度去看的。反樸歸真,不變的形式,某程度上,也代表着一種不變的堅持。

退一萬步,如果六四晚會真箇是香港的旗艦品牌,它的最大賣點,不是甚麼,正正是──在腐敗不堪的中國,還剩下這一丁點言論自由的空間,可以見證歷史。見證歷史,唯一的辦法,就是團結與堅持。如果咱們要捍衛這個品牌,唯一能夠做的,也是這一件事。今晚,維園見。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去世的不是什麼至親啊 , 中國人同香港人是兩國不同的民族呀 , 而且當香港面臨中國的殖民侵略時 , 中港矛盾劇烈 , 人道主義的同情 , 也難免會退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