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老婆婆的二十盧布



關於怨念,大師Goenkaji分享了一段真人真事。

多年前,有位老婆婆,一生都渴望上山禪修,但是她沒有錢付學費。直至一次,她遇上了大師,大師告訴她,你來我的課吧,只要你答應努力練習,就不用付費。婆婆歡天喜地答應。身無長物的她,用一個小袋子,袋好一塊甜餅和二十盧布就上山了。

平日,她到哪兒,身上都掛著小袋子。然而某天,她趕著上暝想課,隨手把它放在床上,回來後,就不見了。婆婆嚇呆了,嘩一聲,块堤般嚎哭起來。

旁人不明白,她為何為了區區二十盧布哭得那麼淒涼。原來,那個小袋子,已是婆婆的畢生積蓄!大家唯有幫忙分頭找,遍尋不獲,於是決定各人湊合一點零錢送給婆婆。結果,籌得一百盧布,是本來的五倍。

豈料,婆婆看見了,不但沒有開心起來,反而哭得更厲害。「哎呀,我的畢生積蓄沒有了,都沒有了。」如是者邊哭邊叫,大伙兒只得繼續找。

最後,眾人赫然發現,大樹上有隻猴子,一手拿著婆婆的小袋子,另一隻手拿著裡面的甜餅,喜滋滋吃著。眾人合力把小袋子拿回來,把二十盧布歸還婆婆,婆婆終於不哭了。

大師說,有時候,問題早已不存在了,我們卻還抱著執念。解決問題不難,解決執念最難。婆婆的哭,其實不是為了二十盧布。她拒絕旁人的好意,也不是因為覺得不好意思。而是因為,她放不下自己付出了畢生去儲蓄的辛苦與經營。

當我們長久以來情緒上都跟某些事情或物件連繫起來,就會產生執念。客觀的主體不是重點,而是那種「我竟然可以如此在乎一件事情」的感覺,強化了執念,令人無止境地沈溺下去。回頭是岸,但岸在哪裡?大師說,岸就是:「做自己的醫生」。(禪修行/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