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及,如何解決「30人上課,2個聽書,28個死機」的問題。我很想試試,把孩子按程度而不是年齡去分級。
之後,友人告之,原來類似安排,台灣某小學多年前已身先士卒。它將九個等級編成五組,每組四班。除了第一級所有人都要參加之外,學生可以按能力跳級或降級,總之,以維持學習興趣為大前提。
香港,做得到嗎?我猜,技術問題不難解決,「mindset」卻是最大阻力。辜且讓我再大膽假設,按程度劃分,仍是不夠的。學習的最大障礙,除了程度追不上,還有就是,方法用不對。
有的學生,像人肉影印機,摩打手寫筆記,別以為只是囫圇吞棗,實情小宇宙像海棉,吸力極強,吸收極快,大力一榨,墨水在考卷上源源不絕傾瀉而出。這些通常就是萬人景仰也萬中無一的尖子。
另一些,一聽書就死機,但體驗式學習,精神返晒來,老虎都打死幾隻。有一些,用情感體會事物。還有一些,用數字解剖世界。有些人,擅長聽。另一些,光愛讀,聽課遊魂,但一目十行……
同一程度,既然有好幾班,何不劃分不同授課形式,各適其式?對老師來說,未嘗不是喜訊,畢竟人人教學風格不一,正好各展所長。學生遇上「啱嘴形」的老師,就像病人遇上妙手回春的醫生,起死回生。
按程度分級,按風格分班,每班學生數目少不免有出入。如能按人數比例配對合適的老師,固然好。不然,就由學生相對少的老師,分擔更多後勤工作,例如教材整理、安排課外活動等等,裡應外合,各安其職。
如是者,資源不變,分工卻更彈性,教與學的滿足感,不也更高?如果主流教育制度改不了,由少數同路人開始做起,可以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