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沒看電視。想不到,一連四星期,定時定候,擔定櫈仔等看「跟住矛盾去旅行」。
真人騷,要真,但又比真多一點。有價值判斷,有態度,摒棄和稀泥,才能吸引早已厭倦師奶劇的觀眾。 價值對立,各取所需,人只看自己想看的。所以,我也以為,看罷節目,自己會更支持本已支持的,或更反對早已反對的。想不到,結果不然。
例如,論立場,我完全認同葉韻儀的我行我素多於連詩雅的拘謹;喜歡林日曦的惜字如金多於蔣麗雲的無的放矢。海星老師的不食人間煙火,在我心中亦遠勝Amanda的世故務實。
不過,原來欣賞一個人,看立場,也看氣度。否定一個人,建基價值,也不忘同理心。對,連詩雅愛玩旋轉木馬,抱迷你兵團睡覺,又如何?至少她沒有頤指氣使的港女性格,會自己跑九條街去找行李。她沒葉韻儀敢言,但坦言初出道所以輸不起,都算夠真。反而葉韻儀大條道理「我做開阿媽丫嘛,我慣左咁語氣同人講野,唔會因為佢而改架喎」,倒真的有點持老賣老的「掗拃」。
林日曦的「拒絕對話社會性實驗」,的確有趣。但你有權提議玩,對方也有權拒絕。有必要三番四次強調「唔得啦,再聽佢講野我好辛苦」,或者認定對方唔玩就是離地或無膽嗎?海星老師對Amanda很關懷,但看得出,關懷當中有判斷,也有不屑。反而Amanda的剖白,尤其喪夫後獨力擔當生活那一段,令大家看到走主流的背後,或許也有難言之隱。
小眾被主流壓抑太久,一個節目,替一直被邊緣化的,出了一口氣,看得過癮之餘,不禁想,如果小眾自命特立獨行,就可以否定主流,那麼,跟主流過往排除異己,有何分別?自命清高,看不見別人難處,其實也是另類自以為是?嗯。自我反思中。
1 則留言:
當然有分別,主流有能力壓逼小眾,小眾沒有能力壓逼主流。所謂的"否定",能損害到主流的半分利益嗎?
大人和細路打架,各出盡全力打對方一拳,有沒有"分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