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8日星期日

翻轉主流

早前,在拙欄提出了一個想法,如果學生不按年齡,而只按程度分班,是不是更有利因材施教?

之後,收到同行回應。她任教的學校,一度按程度分組,但是,有些孩子,所有科目都被編進最差的組別,人人視他們為「籮底橙」,自尊受損,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最後為了照顧學生(或家長)的感受,取消了這個安排。

我大膽估計,同行所指的,是把同一級別,分成程度不同的組別。這個做法很普遍,不少學校都採用,卻正正違反了原意。它不但沒有剔除年齡的比較,反而更強化了「同一歲數,我甚麼都比人差」的失落感。

沒有年齡分野,剛相反。學生大兜亂,按程度在合適的課室學習。你甚至未必察覺,身旁的同學比你大還是小。

有沒有大牛龜在所有科目都跟塞豆窿一起上課?應該不多。而這些少數,若視作獨立個案逐一了解,又不難發現,讀不成書,通常跟資質無關,而是背後一大串成長或家庭問題所累。這個做法,正好能把這些孩子識別出來,及早介入協助。

如果孩子甚麼問題都無,仍然凡事包尾?唔駛審,他肯定身處一個充滿尖子的環境。當人人異常資優,你是個正常人,已無掟企。坦白講,折衷辦法,是轉環境。寧為雞口,莫為牛後。自信,比甚麼都重要。

無論環境怎麼轉,結果都一樣?那即是說,他的才能,無被納入教育(或更狹義的考試)制度中。那麼,走得快,好世界,盡早轉授非學術發展,成就無可估量。

近年我們流行講翻轉教室,早些年大家研究home schooling,兩者不約而同強調「讓孩子按自己進度學習」的精神。在香港,也有機會出現介乎翻轉教室和home schooling之間的主流教育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