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星期三

裸移



三幾年前,我輩當中,很多人談移民,但都流於發下夢、吹下水。近日,忽然一個二個,執包袱動身,說再見都來不及。

移民者,又分兩派。第一派:為人父母派。「為了仔女,唔係唔走下嘛?!」

香港空氣差、經濟差、教育制度差,自己爛命一條,死不足惜。但子女還有迢迢長路。把心一橫,孟母三遷。這些孟母不少還是二度移民,九七前離開,之後決心回流,萬沒想過有生之年再出走。

第二派:無兒無女派。「我又無仔女,幾時動身都得!點解唔走?」

朋友夫婦倆,辭了工作、單位退租、捨棄大部分物品,每人拿着兩個行李箱,就飛到英國。在英國,住哪裡?不知道。沒有買樓,也無固定落腳處。兩個人,城市過城市,浪跡英倫,走到哪裡是哪裡。他笑稱,潮流興「裸辭」,他玩「裸移」。

有子女,走。無子女,也走。那麼,剩下的,是甚麼人?一句到尾,就是無能力也走不動的人。

殖民地年代,政府愛談挽留人才。回歸後,走佬的都是人才。人才不用財富定義,而用態度和能力來定義。

環顧近日移民的朋友,都不是身家鬆動的富二代,反而是典型的獅子山下人,憑着努力由基層上流成中產。

這些人最渴望也最習慣的,是奮鬥,而不是hea住等退休。然而,在同一個城市,再看不見奮鬥的希望。

裸移?這個說法太浪漫。浪漫背後,是一個城市的輓歌。

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

李飛大人別傷心



李飛大人別傷心。

那些在您面前找周公下棋的學生,的確未曾禮待您,但也不見得虧待了您。

學校週會,同學向來一視同仁。大人駕到,瞓。就算找個反對黨來,照瞓。您知道咱們學童睡眠不足的情況有多嚴重嗎?

所以,問題不在大人您,而在場合。場合決定態度,您知道同學怎樣才會積極參與嗎?

強迫收聽,沒有聆聽的必要。自發報名,至少有聆聽的準備。但報了名,又不一定出席。怎辦?

收報名費吧,甚至進行選拔。例如搞個愛國愛黨徵文比賽,優勝者才可以聽講座。有付出,有爭取,才會珍惜。

大人您或許擔憂,自己有那麼受歡迎,讓學生爭着來朝聖嗎?嗯,這不是您的問題,是誘因的問題。

咱們特區,求學就是求分數,有分駛得鬼推磨。若把大人的演說納入考試範圍,相信同學仔不但不釣魚,還會炒黃牛。一票難求。

大人,跟您分享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多年前奴才在特區,一度負責推廣《基本法》。根據非正式統計,當年曾把基本法由頭至尾看過一遍的人,不多於1%。這個維穩速度,很不理想,不是嗎?

後來不知何時起,《基本法》納入了公務員招聘的考試範圍,認知《基本法》的人口,不廢吹灰之力,年年增長數萬。

所以嘛,大人英明,強制國教,事在必行。留不住同學仔的心,至少留住他的人。

2017年11月23日星期四

點解唔買野



身邊愈來愈多人實行「零購物」的生活,非關「簡約生活」或「斷捨離」等形而上的信念,而是一句到尾——不是不喜歡所買的東西,而是討厭購買的過程。

購物,是為減壓。今時今日,買東西卻好大壓力。「隨便睇,介紹返喎,想搵D咩?呢邊特價貨,好抵喎,揀下丫⋯⋯」下刪一萬字的吊靴鬼式疲勞轟炸,俾條生路行下好嗎?

有一些,轟炸都費事,單刀直入。「唔買呀?點解呀!好抵喎。」通常是指貴價貨。「我考慮下。」「其實你仲有咩好考慮呢?唔係咁都要考慮下話?」

有時,反過來,服務老實到一個點,令你愈買愈滴汗。「小姐,你以後別再買咱們品牌的電視了。它被國產收購,早不是日本牌子,用的都是山寨零件。」師傅一邊修理用了不到一個月便壞掉的電視,一邊披露各行各業的黑心作孹。真是長知識!

當服務恰當,品質尚可,又輪到維修的煩惱。品牌愈大,輪候愈久,慘過排街症。預約好,等一小時。無預約,等半天。人擠人迫爆門市,店內播着令人頭痛的勁歌,旁邊跟自己距離不足兩公分的大媽在扯大嗓門說話,病剩半條人命帶着口罩的售貨員在團團轉。

記得那天,離開著名電腦品牌的旗鑑店,趕去覆診。甫踏進公立醫院,忽然耳根清靜,竟覺心曠神怡。當入醫院尚且比整電腦輕鬆,還有誰願意貼錢買難受?

2017年11月20日星期一

給戒煙一個理由


近日在做關於戒煙的採訪系列。

我不吸煙,曾勸人戒煙。有一些,大成功;另一些,愈勸愈吸。我一直以為,分別是在於動機。卻原來,真相比這更有趣。

不論專家或調查,都告訴你,十個煙民,十一個都明白(甚至比非煙民更明白)吸煙的禍害,當中大部分人更多次想過戒煙。即是說,動機,一直都在,但是,為何沒有坐言起行?

關鍵,原來不是動機,而是契機。受訪者,異口同聲,戒煙,「要有個位」。那個位,是甚麼?通常離不開人生轉變,好壞不拘,帶動生活各方面齊齊變,順便戒煙。

生病或生育。新興趣或新生活。原來,戒煙也需要一個下台階。順便戒,比煞有介事地戒,心理關口,易過一點!

踏出第一步難,堅持更難。更有趣的是,戒煙者說,能堅持,最大的理由,不是「身體健康」,而是——「連煙都戒到我是不是好勁?!」

健康,事小。自我感覺良好,事大。過來人說,戒煙後別人的讚嘆和艷羨目光,比吸食尼古丁令人感覺更high。

如果別人不讚嘆,反而教梭復吸呢?我問。「那麼,更可以自high。個個煙友戒不到,只有我做到,你說,我是不是勁中之勁?!」

我笑。原來心底的英雄感,才是一個行為/決定的最大支柱。煙民的家人朋友,識做啦!我稍頓半秒,豎起大姆指,給眼前的被訪者一個like。

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我聯繫故我在


其實,《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不是純愛電影,而是哲學電影。就正如《小王子》不是童話,而是哲學故事。

從來沒有一部戲把《小王子》用得那麼好。它穿插於他與她的關係裡,卻沒有半句對白故意去提及它。要懂的人,自會懂。

一個明明存在,卻又跟甚麼都沒有關係的生命,還算不算活着?相反,一個死了都渴求內臟被別人吃下肚的靈魂,又是否仍舊以某種形式存活於世上?

壓抑感覺、迴避接觸、埋首書本。他,相信我思故我在,一支公就好。「為甚麼你從不喚我的名字?」她問。一個名字的牽連,已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她,卻深信「只是一個人的話,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了。」認可某人、喜歡某人、討厭某人、跟誰牽手、跟誰擁抱、跟誰擦身而過……跟世界建立情感,才算活著。我聯繫,故我在。

甚麼是聯繫?《小王子》說,馴服就是聯繫。只有她,能令他走出獨男的洞穴。只有他,知道她的脆弱與恐懼。南轅北轍的兩個人,滋長出相知,就是互相馴服。

他們不是戀人,甚至不是摯友,只是暖昧的「感情要好」。但最昇華的連繫,本來就無以名狀。就像她明知他不會出席她的喪禮,卻又肯定他某天會來取走並細讀她的《共病文庫》一樣。活着是為了心靈的連繫,但人世間真正的連繫,早已超越生死。

2017年11月14日星期二

溫水煮填鴨



Facebook新政策:專頁不付費,news feed不推廣。令我想起了一件事。

近日在做一個關於90後及00後資訊接收模式的研究。最大的發現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清一式,不再主動搜尋資訊。

Google,或任何搜尋工具,是我等上世紀老餅的恩物。今天的新一代平均一個月都未必google一次,頂多用google map。

求知慾,是有的。如何滿足?少數人,只看facebook的news feed。更多人,只看instagram中五隻手指數得晒的朋友圈子傳閱的東西,臭味相投,已夠過癮。

我問,廣告硬銷的東西,你們受得了?新世代答,送到眼前的都看不完,哪有這麼傻花氣力再去找?

在眼前的選擇中,選最好,夠有突。哪怕這些所謂選擇,其實是被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基於單一商業考慮篩選出來的。

集體被動求知,催生極易被操控的網上世界。誰掌握了餵飼的匙羹,有辦法把資訊塞飽受眾,就掌握了世界。因為受眾不懂say no,不會say no,不想say no。

當我們以為,全球新世代的學習革命,給我們開啟了無限可能:頂尖大學的網上課程,五湖四海的新趨勢,人工智能調控學習進度,全球物色交流伙伴⋯⋯所有硬件都在鼓勵我們自由馳騁;現實卻是,我們比從前更享受當一隻填鴨。分別只是,被學校填,抑或被商人填。而後者當然又比前者舒服多了。溫水煮填鴨,誰還願意抽身而出?

2017年11月11日星期六

白撞社交



Facebook公布新政策,以後除了付費廣告,所有專頁不會被派送到news feed裡。用戶只能在新增的Explore一欄查看。

Facebook取巧,但無商不奸。它,完全明白news feed的影響力。你我都有此經驗:起初玩facebook,久不久會click入朋友的戶口,探望一下他的近況。自從有了news feed,這動作已是多餘。

朋友有事,news feed自然見到,若news feed見不到,no news is good news。以前朋友分享連結,會click進去看。後來,頂多看他置頂的一句評語。懶到一個點,這刻就算有Explore,只消一click就看見專頁?得閒先。

行為,造就結果。其實facebook,早已不是「社交平台」。事關社交的關鍵,是主動性。

古代人思念朋友,會給他寫信。現代人搖一通電話或邀約見面。網世代走入對方的網上戶口,「yo」他一下,嗡幾句。

主動出擊,這。才。是。社。交。news feed見,見到就見,有緣再見,那不是社交,只是白撞!跟我們走在街上,跟誰誰誰偶遇一樣。

但,抱歉,這白撞,絕非偶然,而是被操控的結果。Facebook掌握用戶行為的大數據,來篩選news feed,再利用大家對news feed的依賴,來賺廣告。在商言商,完全不意外。意外的是,我們選擇被news feed操控,間接成為facebook賺大錢的推手。

如果一個人,要靠news feed才跟我聯繫,其實,他不是我朋友。「真.朋友」,不需要一千幾百那麼多。白撞回來的,就讓他白白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