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及瑞士的「時間銀行」計劃。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跟瑞士不遑多讓。安老院長期排長龍兼且人手不足,時間銀行又能幫得上忙嗎?
早前局長打鑼打鼓推動輸入外勞,與其假手外勞,我寧選時間銀行。自己人口自己救。重點是,一個人,打份工賺份糧,跟為自己打算,心態差天共地。
時間銀行,是自私與無私之間的平衡。一為神功,二為弟子。倘若蔚然成風,很多社會問題自當迎刃而解。
例如,基層學生無錢補習,只要願意先為學弟學妹義務補習,就可以儲時數,換取向學兄學姐求教。
又例如器官捐贈,無需強制,但先捐先得。已登記自願捐贈者,或曾經捐贈者,個人及其家人都可以優先輪候器官。
又例如,香港地,無飯夫妻多。誰誰誰哪一天有空,為街坊多煮幾份飯餐,輪到自己開OT的日子,就可以憑時數換取別人煮的飯。
這個概念的應用範圍,闊到你唔信……我可以一直寫下去……善意的施受與循環,既是共享經濟,復有規模經濟,何樂而不為?
有趣的是,如斯運作,怎麼好像很熟悉?不就是咸豐年代的「包伙食」?又或像昔日的「供會制度」,江湖救急,同舟共濟,有借有還,壓根兒就是另類銀行。
當年,生活質素更劣等,人文素質卻更上等。繞了好多個彎,原來今時今日我城的出路,就是回到good old day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