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星期四

疊銅板的故事


Neil Pasricha在著作《The Happiness Equation》裡,憶述了一件事,很有趣。

小時候的他,喜歡把不同幣值的銅板疊好,方便父母使用。某天,媽媽告訴他,以後疊好的銅板的10%價值,歸他擁有。從此,他只疊兩角五分及一角的銅板,再不踫五分與一分的小錢幣。

原本,疊四種銅板有四倍快樂,有錢賺後,只疊兩種,快樂減了一半。我們常常以為,外在動機是內在快樂的催化劑,卻原來,它往往是後者的劊子手。

外在動機殺死快樂,也殺死創意。Neil提及布蘭廸斯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邀請兩組學生拼圖說故事,A組被告知優秀作品會被獎勵,B組則不知情。結果,B比A的作品創意高出很多。

我想像,如果把這個實驗發展下去,會發生甚麼事?這些作品進入市場後,B作品比A作品更新穎更受注目,因此叫價更高。B於是申請專利,再設廠,然後僱用A去生產,因為A最擅長為了外在獎勵而進行無創意的複製。

B是老闆,A是僱員,誰賺更多錢?B在賣自己最喜歡的,A在賣B(即老闆)最喜歡的,誰更快樂?

先有內在快樂才有更大的外在收成。兩者不是交換的關係,而是共生的關係。不要妥協內在快樂去換取外在收獲,更不要相信出糧是犧牲快樂後的「賠償」。

不要少疊兩種銅板,要思考如何透過疊四種銅板來賺錢。有一天,或許也可請個人回來,告訴他:幫我疊銅板,10%價值,歸你。

沒有留言: